李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透露,绿城管理将在城市布局、合作企业、资本引入三方面寻求增长。业务增长以外,变现能力和品牌溢价力,是绿城管理对接资本市场之前,李军一直强调的。 正式成立一年后,绿城房地产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绿城管理”)董事、总经理李军率领绿城代建团队,拿出了“行业占比达到20%,累计受托管理项目171个,签约代建项目规模超5000万平方米”的成绩单。 横向来看,在3月16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和中国指数研究院三家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房地产代建行业发展蓝皮书》(简称“《蓝皮书》”)来看,2016年国内代建业务营业收入为43.9亿元,其中绿城管理代建营业收入高达7.75亿元, 朗诗、滨江代建营业收入均在3亿元左右,其他企业的年营业收入多数集中在0.5-1.5亿元之间。 2010-2016年,在纳入《蓝皮书》研究范围的19家代表企业中,代建项目的累计合约总建面高达11153万平方米,其中绿城管理累计合约总建面5068万平方米,市场份额占比45.4%,显示目前代建业务行业集中度较高。 实际上,20%是绿城管理较保守的数据,《蓝皮书》披露,绿城管理“藏了”2016年1/3的签约面积,这部分为市政保障房业务,大约有500万平方米。 业务增长以外,变现能力和品牌溢价力,是绿城管理对接资本市场之前,李军一直强调的。 李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透露,绿城管理将在城市布局、合作企业、资本引入三方面寻求增长。具体而言,在实现代建费10亿元规模的基础上,增加一二线城市占比从40%到50%,希望能保持50%以上;增加与国企央企类企业的合作比重;增加金融类机构的委托项目。比如,项目需要融资或者过桥资金的,绿城管理可以提供信用背书,引入资本共同做项目运营;或者与资本合作,处置不良资产。 20%保守份额 李军认为,房地产代建服务,就是在房地产去库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随着房地产业发展和结构变化,以较快速度发展起来的为“房地产投资服务”的新业务,或者是房地产服务业细分的新行业。 这一市场近年来增速很快。据《蓝皮书》预测,2017-2020年代建市场规模总量将超过1.7亿平方米。 据统计,2014-2016年,房地产代建累计新签合约项目总建面达7375万平方米,占2010-2016年累计合约总建面的68%。三年内,房地产代建累计新签合约项目个数及总建面的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3%和13%。 2014-2016年,房地产代建销售额的三年复合增长率达63%,远高于同期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复合增长率24%;代建销售额占《蓝皮书》样本企业销售额的比重持续提高,由3.2%提升至5.7%,3年间共提高2.5%。 被纳入《蓝皮书》研究范畴的19家代建企业,包括绿城管理、万科、建业地产、朗诗、滨江集团、绿地、阳光城、万达、保利、富力、招商地产、新城控股等。 相比之下,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在行业进入新周期后,出于转型需求而进入代建行业。绿城管理属提前布局。 财报显示,2016年1-12月,绿城集团代建项目累计取得合同销售面积约143万平方米,合同销售金额约181亿元。这在2016年房地产代建932亿元销售额中,占据20%左右,远超单个企业平均代建销售额49亿元。 李军对此的解释是,在正式对接资本市场之前,想“稳一点”,他认为行业发展快速,在与资本对接的过程就要特别谨慎。而资本对于代建利润增长的敏感,远超李军们的想象。 高速发展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正面临资本方大举进军。近期资本也尝试以项目投资者的身份直接进入房地产市场。 4.0闭环模式 “代建4.0体系的核心即构建平台、按需定制、共创价值、共享利益。” 李军指出,目前房地产行业处于新周期中,其特征为:土地整理专业化、代建开发专业化、地产金融专业化、运营维保专业化。 2016年,在总结绿城22年开发经验和7年代建经验的基础上,绿城管理提出了代建4.0体系。绿城代建从需求入口形成闭环模式。包括TO B端(委托方)的定制开发与柔性代建;TO C端(购房者)的客户满意与品牌溢价;产业链端的资源整合、合作共赢。 浙报传媒地产研究院院长丁建刚指出,这就像一对翅膀,一边回答了需求端的最大关切,另一边则回答了委托方的最大关切。实际上,这也是中国房地产开发代建模式的两个最大痛点。将其解决,会使中国房地产代建市场的发展大大提速。 李军认为,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的前提下,代建领域也将呈现同样情形,未来4年代建市场累计规模总量将超过1.7亿平方米,而这其中很大部分市场份额将属于大型品牌代建商。 丁建刚近日在《中国房地产开发模式将迎来深刻变革》一文中分析了绿城管理的模式,以绿城管理代建的海口桃李春风为例,原开发商的开发和销售过程极为艰难。当绿城管理介入产品的定位和销售以后,情况发生了改变。客群从新海口人扩展到全国,销售价格从1万元/平方米,提升到近3万元/平方米。 其他案例还有,2014年10月,由绿城管理代建的杭州杭氧政府安置房集中交付,而未列入那次安置计划的长木村村民也表示希望住上绿城代建的安置房。 这也间接表明,市场和产品驾驭能力较弱或非知名的企业,将逐步退为纯粹的投资者,将市场定位、产品定位、设计营造、销售以及运营服务等一整套服务,交给专业代建企业,可较快实现专业化、精细化、品牌化的目标。 一名资本市场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绿城管理目前在尝试通过与总包和供应商合作发起地产基金,嘉实、鼎信长城、中交基金等均有接洽。在该人士看来,代建未来数年的业务增长空间值得关注,“我们也正在评估绿城管理”。 浙江天堂硅谷地产基金公司总裁许航柯指出,代建行业增长空间很大,但行业壁垒也导致企业要做大不易,除了代建业务,还要有产业链延伸、整合能力与后端增值服务的挖掘能力。“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以及五年内常规增长还是可以预期的,但还需要多个新的营收增长点的布局和培育。”
并购重组、杠杆收购再次成为证监会2017年专项执法的重点。在这个大背景下,壳价值一路走低。重组新政、IPO常态化、再融资新规,三板斧让中介市场的壳价格近期下跌了20%。但由于标准不对等,借壳上市标准低于IPO,壳市场依然有热度。而且杠杆配资加灰色运作依然是壳市场的炒作主流。本周,接受《红周刊》采访的业内人士通过《红周刊》呼吁,希望降低IPO门槛并完善监管制度,让壳价值真正归零。这些专业人士还提出了不少堵死壳套利路径的具体建议。 壳价格下跌超20% 但仍有市场 老林(化名)是资本市场的“老牌”掮客,这些年靠着关系倒卖壳资源收入颇丰。但老林最近有点烦。因为自2016年9月以来,并购重组新政、IPO高速发行常态化、再融资新政,这“三板斧”让火热壳市场降温不少。 “我们手里有3个壳公司,估值都跌了不少。”老林向《红周刊》记者抱怨。他向记者出示了一宗壳资源转让信息——某中小板净壳,市值55亿,无法律纠纷、处罚和负债,转让全部董监高职位。大股东持股48%全部转让,作价32亿元。《红周刊》记者估算了一下,整体的壳费用比现有市值溢价20%。“虽然还有20%的溢价,但溢价已经明显收窄了。”老林说,“这么一个优质的壳资源,干净、法律风险低,搁去年底溢价40%都能找得到买家”。长期关注壳市场的网融并购CEO刘庆也向《红周刊》表示,IPO加速、再融资新政出台后,壳费已经下跌了20%~30%。 其实壳公司不单在中介市场市值下降,壳概念股在二级市场的走势也是一路走低。《红周刊》记者选取市值在60亿元及以下、净利润3000万及以下(取2015年数据)的公司作为潜在壳属性公司,筛选得出369家企业,并构建投资组合,通过用Wind资讯回溯历史业绩,发现自2015年以来,潜在壳公司的走势长期跑赢上证指数,其相对回报达14.66%。且这些潜在壳公司相比大盘的收益率差距在2016年11月下旬时达到最大,其相对收益达27%。《红周刊》依据市值和业绩筛选出的潜在壳公司组合,与大盘对比,2015~2016年长期跑赢大盘;但进入2017以来,壳组合收益率相对收窄,尤其是年初迅速收窄。 但让老林稍感慰藉的是,壳公司虽然没有以前值钱了,但市场还有热度。而且壳公司估值缩水后,以往一些资金实力不够的机构又起了买壳的心思。“至少我们还有生意做。” 为何壳资源市场依然存在呢?《红周刊》记者发现,主要一个原因就是时间成本。 刘庆表示,虽然IPO加速正在解决堰塞湖问题,但截至3月2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679家,未过会的有647家,如果从现在开始申报的话,到上市也得两年左右的时间。相比之下借壳上市的时间周期更短,快的话就3、4个月。资金是有时间成本的,上市周期短,意味着资金成本低。“说白了,就是IPO和借壳标准不一,相比较来说,借壳上市相比IPO有很多捷径。”刘庆说。 私募人士、深圳金虬投资副总经理屈艺向《红周刊》表示,现行制度下,有资本运作需求、又不符合IPO标准的企业就是壳市场的主要客户,“比如IPO要求申报企业注册时间3年以上,有些公司注册虽然不到3年,但业绩非常不错,要想在国内上市,那借壳可能就是最好的选择”。 此外,屈艺还表示让人拍手叫好的再融资新政中,“再次募集资金不得少于18个月”也会让一些公司选择借壳。因为再融资新政规定,上市公司申请再融资,本次发行董事会决议日距离前次募集资金到位日原则上不得少于18个月。“前次募集资金”中就包括首次发行股票。这意味着公司在IPO成功后18个月内无法通过定增进行再融资。因此,企业在IPO时就需要判断,IPO募集资金是否能满足企业在18个月内的发展需求,而借壳上市则没有这个担忧。“虽然不鼓励频繁融资,但频繁融资对拟IPO的公司吸引力很大,新政后上市后18个月内无法再融资,这也意味着此前18个月没有再融资经历的壳资源就成了一些人钻政策空子的漏洞。” 此外,《红周刊》记者也注意到,随着新三板改革进程加快、新三板转板企业增多,部分企业将成为新的壳资源买家群体。截止到3月7日,有38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公布IPO转板事项。这半个月来,就有华图教育、深装总、易点天下等3家新三板公司选择了借壳/类借壳路径曲线上市。 壳公司的价值也引发了多家潜在壳公司的股东方对上市公司所有权的争夺。仅2017年2月份,就产生了中科云网和曙光股份两宗有代表性的股东争夺战。 杠杆资金+灰色运作仍是主流 壳市场依旧存在,归根结底在于买家群体依然存在。刘庆告知《红周刊》记者:“市场上借壳的客户有这么几类人:一,企业运营和财务比较规范,为尽快登陆资本市场选择借壳;二,企业资质并不是很好,也可能选择借壳方式将资产装到上市公司平台,因为借壳/类借壳的审核门槛要低于IPO;三,投资机构,这类机构没有经营资产,但是现金比较充裕,也有参与一级市场运作的动力,通常是买壳后再去收购资产、装入上市公司,私募机构比较多。” 壳市场的存在,中介机构和杠杆资金方亦“功不可没”。除了在买家和卖家中搭桥牵线,老林还表示,可以为买家提供杠杆资金,“最高1:5配资,半个月内配资到账”。他向记者说,与此前赵薇收购万家文化中6000万保证金撬动30倍杠杆相比,5倍杠杆并不是特别高。这位掮客承诺,可提供配资/谈判/交易结构设计/交易所/证监会沟通/迁址办理/高管班子过渡/市值管理等配套服务。 记者也咨询了从事过桥资金业务的深圳资管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对方表示,“借壳机构那边的劣后资金我们可以帮他过桥,具体多大杠杠由客户自己来定”。他说,买壳通常都是撬动资金来做,客户获得上市公司平台后将股价炒高、转手将持股质押,基本不用动用太多的自有资金,“通常只要能在3个月内归还劣后级资金就不是问题。但这些是不能拿到台面上去说的”。 专家:三条路堵死壳套利路径 不过,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并不看好壳概念的长远价值。前投行人士、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黄建中副教授说:“自去年《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新规出台后,一些壳公司通过只转让实控人而不变更主业的方式,炒了一波‘股权转让’概念,但借壳成功的案例数明显减小了。2015年有54家企业借壳成功,2016年锐减至24家。”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壳市场是个有中国特色的存在,造成A股炒壳热的根本原因是IPO制度不畅。董登新建议,抑制炒壳,关键还是改革IPO体制,降低IPO门槛。”我们需要有一种更包容的IPO体制——注册制,门槛低、效率高,长远来看借壳这种现象会逐步边缘化、甚至消亡。 深圳紫金港资管公司首席研究员陈绍霞认为,在IPO排队时间较长的背景下,壳资源就有价值,会成为一些企业回避IPO时间风险的通道。“羊毛出在羊身上”,陈绍霞说,借壳方之所以借壳,是因为上市后的收益有利可图,“一方面是上市后的再融资,另一方面是炒高股价后高位套现”。 陈绍霞建议:一,此前重组新政只是规定借壳过程中不得再配套融资,对借壳上市后的再融资并未作出严格的限定,政策改革需要关注这一点,“比如再融资政策要求有18个月限制,某些壳公司在此前18个月中并未再融资,如果借壳后立即再融资,是否算钻了政策空子”;二,重要股东方的减持。“现有政策规定,借壳后大股东有3年锁定期,其他股东方锁定期只要1年。如果大股东与其他股东达成潜在的协议,将大股东持股化整为零,那么就可能回避减持政策的限制。”陈绍霞说,对于与大股东达成一致行动人协议的关联方股东,也应视同为大股东,也应将锁定时间延长到3年;三,陈绍霞还说,借壳方还可以通过一二级市场的联动来获取收益,在借壳前后、业绩对赌期间这两个关键的时间节点,通过释放重组利好、美化财务报表等方式拉高股价。陈绍霞建议,要对壳公司股价的反常涨跌给予更多关注。 《红周刊》记者发现,目前借壳与IPO的审核不同在于,借壳的财务门槛、股权结构和时间周期依旧比IPO宽松。比如借壳方在借壳前股权关系可以频繁变更,而IPO通常要求上市前两年股权结构保持稳定。陈绍霞认为,IPO和借壳上市本应该采取统一的审核标准。他表示,IPO常态化的发行能继续、并理顺新三板转板机制,“壳公司的高估值将趋于消失”。 此外,有业内人士向《红周刊》记者表示,随着IPO节奏加快以来,近期IPO企业的资质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对于其中一些业绩预期不佳的企业,上市几年后大概率会沦为壳公司,长远来看壳的供给可能增加,进一步挤压壳公司估值。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300027.SZ,以下简称“华谊兄弟”)近日发布的2016年度业绩快报显示,该公司自2009年上市以来,首度出现了净利润和营业收入的双料下滑。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期内,华谊兄弟的品牌授权及实景娱乐板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24,819.83万元,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46.67%。其中,“华谊兄弟电影世界”正是品牌授权与实景娱乐板块的主要产品形态之一。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预计总投资30亿元、位于苏州环阳澄湖文化聚集区的“华谊兄弟苏州电影世界”原定于2015年底开业,时至今日仍未开门迎客。对此,华谊兄弟电影世界品牌推广部有关负责人回复称:“从2012年到2015年,我们用了三年的时间来完成项目的概念规划。毕竟,如何从看电影到玩电影,再到走进电影,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 同样位于苏州环阳澄湖文化聚集区,由华谊兄弟及相关公司成立的项目公司华谊影城(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谊影城”)开发建设的商业别墅华谊兄弟艺术家村正在售卖中,但根据苏州克而瑞的统计数据,2016年10月开盘至2017年2月底,该项目仅销售12套房源,成交惨淡。 对此,华谊兄弟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回复《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由于2016年年报还没有对外披露,涉及到的一些数据也不方便对媒体公开。并称“苏州项目是公司目前最重头的项目,计划会在今年开业,艺术家村属于华谊兄弟在苏州主题公园项目的一个配套设施,其销售情况并不太清楚”。 营收净利双下滑 近日,华谊兄弟发布2016年度业绩快报表示,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为 347,289.50 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 10.34%;营业利润为 121,233.22 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 12.66%;利润总额为 131,420.69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 12.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 80,831.14 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 17.19%。 报告期内,影视娱乐行业经历震荡,增速低于市场期望,公司影视娱乐板块及互联网娱乐板块收益不及预期,公司业绩较上年同期相比下降。 不过,公告同时指出,报告期内,品牌授权及实景娱乐板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819.83万元,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46.67%,各业务项目顺利、有序地布局推进,截至报告期末,累计签约项目16个。 据悉,华谊兄弟品牌授权与实景娱乐板块的主要产品形态包括三种:电影小镇(文化旅游)、华谊兄弟电影世界(主题游乐)和华谊兄弟文化城(文创园区、拍摄基地). 而华谊兄弟进军主题游乐的计划,最早可在该公司2011年5月26日的《第二届董事会第4次会议决议公告》中窥见:公司与苏州园区管委会下属公司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半岛开发建设公司及其他投资方共同投资设立项目公司负责开发经营该项目,项目公司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亿元,其中公司在项目公司的持股比例拟定为35%,具体投资金额在设立项目公司时另行确认。该项目预计总投资人民币30亿元,该项目的总投资与项目公司的注册资本之间的差额由项目公司通过融资到位。 项目公司成立后,公司将同意授权项目公司使用“华谊兄弟”的品牌。项目公司依据《许可使用协议》的约定使用“华谊兄弟”品牌,并向公司支付许可使用费。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华谊影城的经营范围在今年3月1日变更为:利用影视拍摄场地组织策划文化娱乐活动及相关拍摄服务;文化艺术交流策划、展览展示服务、商业配套设施的开发及相关运营管理;酒店管理;自有房产、游乐设备的租赁与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等。从中也可窥得华谊兄弟发力产业开发的意图。 30亿项目陷土地运作之困? 原计划在2011年内开工的主题公园,因国家三部委的一道措辞严厉的律令打乱了扩张步伐,后在2012年通过招拍挂斩获土地,然而,拿地三年后,该项目依然被指鲜有进展。 早在2014年,华谊兄弟就曾在《机构联合调研会议纪要》中提到,苏州电影世界预计2015年底开业。时至今日,该项目仍未开业。 近日,记者登录苏州市国土资源局看到,华谊影城于2012年竞得了园区阳澄湖半岛的7幅地块,其中,4幅为商服用地,3幅为文体娱乐用地,构成了一个63万平方米的大体量项目。 “园区的规划根据政府的程序合法审批,而该项目在2012年经过苏州市政府合法挂拍,所以这块用地不管是规划上还是出让程序上都是合法的。”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处处长沈平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同时,他认为投资30亿元的项目,开业有所延迟是正常现象。 对于外界的质疑,华谊兄弟苏州电影城副总裁刘育政表示:苏州影视城延迟至2017年完工,目前处于规划设计阶段,影视城的内容和产品方面也将做一些调整。 “土地审批都很顺利。从2012年到2015年,我们用了三年的时间来完成项目的概念规划,毕竟如何从看电影到玩电影,再到走进电影,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华谊兄弟电影世界品牌推广部有关负责人回复记者,期间,公司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将一个二维的电影落地变成实体的东西。 同时,该负责人提出:艺术家村在项目规划和建设审批过程中表达的类型是“商业办公”,和土地性质(商业用地)是一致的;在项目规划设计和报批报建过程中,各项设计建设标准(消防、人防、停车等)均以商业项目相关的建设法规和设计标准进行匹配,并获得政府各级审批部门的行政批准。 日前,记者走访华谊兄弟电影世界项目所在地看到,位于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内的华谊兄弟电影世界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部分高层建筑外仍包裹着绿色的防护网。项目上多位施工人员向记者表示,开业时间或在今年7月至8月。 主题公园盈利魔咒难破 华谊兄弟创始人、董事长王中军曾设想将华谊兄弟电影衍生品的产业链条转移到不能被简单盗版的文化地产领域,依靠自身优势打造具有独特属性的主题公园,“公司将大量电影场景建设成为主题商业街区,收取商铺租金将成为主要的盈利来源之一。” 随着迪士尼乐园落户上海以来,全国各地的主题公园遍地开花。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共有59个在建主题公园,仅2012年至2013年,中国共有14个主题公园开幕,预计到2020年,包括59个主题公园、5个水上乐园将建成运营,总投资额达238亿美元。 不过,前瞻产业研究院此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当前中国70%主题公园处于亏损状态,20%持平,只有10%实现盈利,约有1500亿元资金套牢在主题公园投资之中。 “国内一般的主题公园停留于追求游乐设施或科技等刺激体验,缺乏让人创造回忆、不断重游的故事与原因,我们重新打造了一个概念叫做‘电影世界’,我们希望将一部本来只是在电影院观赏的电影加以活化,让它成为一部可以进入、可以互动、可以触摸的电影。”华谊兄弟电影世界品牌推广部相关负责人回复记者。至于其成效如何,仍有待时间的检验。 “产业地产的重点是运营不是开发,所以需要搭配一些住宅,实现投资快速回本,然后用入手资金补贴主题公园。”长三角一位业界观察人士告诉记者。 记者梳理发现,华谊兄弟苏州项目其实已将触角伸向房地产领域。苏州“华谊兄弟艺术家村”是华谊兄弟旗下品牌授权与实景娱乐板块中第二个面市项目。 “从开发商角度来看,通过主题公园曲线拿地,配套开发办公或者商住等,对现金流的贡献还是比较明显的。”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提到。不过,根据苏州克而瑞的统计数据,2016年10月开盘至2017年2月,该项目共成交12套房源,成交均价为34379元/平方米。由此看来,其销售情况并不乐观。 日前,记者实地走访华谊兄弟艺术家村看到,项目正在施工建设中,部分别墅外观已大致建好,营销中心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在售的是面积较小的纳米别墅,今年6月左右交房,后期将会分批推出大户型以及独栋别墅,但具体时间并不确定。“艺术家村以度假为主,因为整个度假村没有什么大型商业,如果是平时自己住有一点儿不方便。而且该项目是商业住宅,产权为40年,水电费也比一般住宅贵。” 房地产专家、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主题乐园开发普遍存在“主题公园+地产”的模式,相关开发企业往往在主题公园周边配建大量商业设施乃至住宅别墅。其原因在于主题乐园开发利润较低,需要搭配地产来提高盈利,同时,其开发周期偏长,也需要一部分资金作为滚动资金来保障项目的持续开发,另外还可能存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企业钻法律空子的现象。
3月17日,宁夏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规模放大、子基金设立签约,暨宁夏国投基金管理公司开业仪式在银川举行。作为母基金,宁夏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规模达到100亿元。新签约设立的中小企业振兴、健康养老产业、扶贫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文化产业等8只子基金,总规模达260亿元。标志着宁夏正通过构建财政资金与金融资源及社会资本之间的融合,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将财政资金由经济发展的“输血器”变为“造血机”,以设立各产业基金为重要支点,力促经济社会进步。 宁夏政府副秘书长、金融工作局局长杨少俊在出席签约仪式时表示,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子基金设立暨宁夏国投基金公司开业,是宁夏投融资领域的一件大事,对提升宁夏开放水平、促进金融创新、提高投融资效率、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宁夏有很多发展潜力大、拥有核心技术和一定市场份额的企业,其融资视野还没有完全打开,融资渠道相对单一,做大做活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对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提升宁夏金融市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推动优化企业股权结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还可以提高产业、企业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有利于引导金融资源的流入;同时,通过引入专业管理团队,可以为企业提供管理和资本增值服务,能有效提升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及系列子基金的设立,有利于宁夏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使有限的资金真正投入实体经济发展领域,能加快推动宁夏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据了解,作为新设立的8只基金的母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是宁夏政府于2015年设立的政策性产业基金,基金规模为30亿元,由宁夏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夏国投”)履行出资人职责,开展产业引导基金的日常管理。3月17日,宁夏国投分别与华夏银行银川分行、浦发银行银川分行签约,由华夏银行出资50亿元,浦发银行出资20亿元,将“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规模由原来30亿元的基础上增资达到100亿元。 而新设立的8只产业基金子基金,由宁夏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母基金)出资35亿元,引导各银行出资203亿元,引导其他社会资本方出资22亿元,8只基金的总规模达到了260亿元。其中,宁夏扶贫产业投资基金,规模30亿元,由宁夏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出资6亿元,工商银行出资24亿元;宁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规模20亿元,由宁夏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出资4亿元,兴业银行出资16亿元;宁夏健康养老产业投资基金,规模50亿元,由宁夏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出资3亿元,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共出资40亿元,其他社会资本方出资7亿元。 宁夏国投党委书记、董事长吴琼在签约仪式上表示,此次签约并运用好产业引导基金,是宁夏国投今年的头等大事之一,标志着宁夏国投向主动参与宁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自治区大型投融资平台迈出了坚实一步。宁夏国投将努力发挥宁夏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助推器、国有资本优化配置的放大器、地方金融业发展的孵化器、区域改革发展的稳定器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宁夏、发展宁夏。 作为宁夏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子基金的管理机构,宁夏国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3月17日正式开业运营。该公司注册资金5200万元,是宁夏国投的控股子公司,负责宁夏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子基金的方案设计、资金募集、运营管理。吴琼表示,宁夏国投基金管理公司的成立,是宁夏国投推进国有资本优化布局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实践,也标志着集团公司在构建“投资主体”和打造“投融资平台”领域,掀开了历史性的一页。 据吴琼介绍,在宁夏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子基金设立签约及宁夏国投基金管理公司成立前,宁夏国投已对涉及宁夏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诸多产业、企业项目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考察、调研。若能获得相关产业引导基金子基金投委会的通过,“宁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将投资新水桥二期等项目、“宁夏扶贫产业投资基金”将投资固原市引黄入固工程等项目、“宁夏健康养老产业投资基金”将投资宝丰健康养老城项目。其中,宝丰健康城项目主要建设综合养老社区、医院、景观公园、学校等,对于改善银川市及宁夏养老服务产业现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自治区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社会效益较大。 杨少俊表示,宁夏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既要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注重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宁夏国投要切实按照党委政府的要求,认真履职,勇于担当,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宁夏实际的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运作之路。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优化基金管理模式,吸引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宁夏重点发展产业领域,扶优扶强,推动宁夏经济转型发展。
2016年年底以来新三板市场定增遇冷,即便创新层优质企业也步履维艰,更不用说那些基础层企业了。创始人好不容易把企业挂上新三板,却把子弹打光了,自己落得捉襟见肘,进行老股转让成了他们的唯一出路。然而,老股转让的水有多深呢? 解禁大潮来袭,老股转让火了 前段时间一条关于“正信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月25日举行老股转让的路演信息”的消息在朋友圈传播,2月24日正信光电(838463)随即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未进行或发布相关老股转让的路演信息。 “老股转让”一词看似波澜不惊却又讳莫如深,实际上这是最近新三板特别火的一门生意,例如朋友圈这样的一则广告: “新三板老股转让,新能源项目,2015年净利润有一千多万,2016年中报净利润一千多万,已IPO尽调,享受贫困地区绿色通道优惠,有意者请联系。” 新三板所谓的老股,即限售解禁后的原始股。原始股是公司挂牌之前发行的股票,新三板挂牌公司的原始股一般都有限售期,不能随便转让。但是限售期一过,原始股就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转让。 根据全国股转系统《业务规则(试行)》第2.8条规定,“挂牌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在挂牌前直接或间接持有的股票分三批解除转让限制,每批解除转让限制的数量均为其挂牌前所持股票的三分之一,解除转让限制的时间分别为挂牌之日、挂牌期满一年和两年。” 此外,根据《公司法》第141条规定,“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 2014年以来挂牌的众多企业限售股解禁已经批量产生,新三板市场在2017年迎来解禁高峰。截至3月14日,新三板全部挂牌公司总股本为6152.87亿股,其中流通股本为2616.18亿股,占比42.52%,年初这一比例为40.81%。根据三板虎统计,今年年内还有1128.28亿限售股要解禁,假设总股本不变,届时流通股占比将攀升至60.86%,流通盘大增。 在此背景下,新三板企业的老股转让需求正在逐步升温,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热点。 新三板董事长套现心切,理由难以启齿 “能帮我套点现不?我想卖掉部分老股。”一位深圳新三板挂牌公司董事长近日拜访三板虎,开门见山地说,“自从公司上了新三板,钱包每天都是干瘪瘪的,银行卡余额不足四位数,老婆都以为我吸毒了。” 堂堂新三板创新层公司的董事长说出这样的话确实令人心酸,背后却折射出新三板目前的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新三板融资难、流动性差,企业高管团队成员急于套现改善生活,只好卖股权,也就是进行所谓的老股转让。 企业高管团队创业前期待遇较差,都拿着微薄的工资。当公司发展壮大后,他们手中的股权越来越值钱,但也只是账面资产,因此提前套现部分股份改善生活也符合人之常情。 挂牌公司或上市公司股东减持理由五花八门,多数股东给出的是“个人资金需求、周转或者个人财务安排”,或者“为了改善生活”,也不乏买房、操办婚礼、给孩子交学费等理由……虽然很奇葩,却也很诚实。 “改善生活”的梗被减持股东们一用再用,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大家熟悉的马云。2010年马云减持华谊兄弟股份时,内部人士向媒体表示马云减持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 说到底,只要过了禁售期,减持不需要理由,所谓冠冕堂皇的理由只是借口而已。大量原始股东急需出货,但他们的成本很低,低到不可想象,即便按市价的五折抛售也是大赚的。 馅饼还是陷阱?老股转让怎么避免被坑? 刚才说的是减持方的需求,现在说说接盘方。老股转让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有参与打算的投资者一定要擦亮眼睛,这三个问题尤其值得注意。 第一要看老股有没有投资价值。 不能单看绝对价格的高低,如果企业的基本面不好,价格再低也不建议购买。 选择的标的最好是优质的拟IPO企业,新三板转主板以后收益动辄翻数倍,赚钱效应惊人;或者高成长性的龙头企业,随着公司未来盈利的增加,股价也会随之上涨,买它们的股票相当于风险投资,而且比风投安全。 第二要有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 参与老股转让对于投资者就是赌,那些投资承诺稳赚不赔都属违法。例如企业可能有上主板的预期,但上不上得了是个未知数。假如企业未来发展不符合预期,接盘老股的投资者要退出就没那么容易了。 第三要选择靠谱的中介机构。 通过中介撮合的老股转让隐藏着法律风险,因为中介承销不走股转系统正常的交易流程,属于打擦边球。一旦股转系统明文禁止,投资者的利益可能受到影响。 另外,一方面由于买卖双方极其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很难获得老股转让信息,另一方面新三板投资门槛较高,投资者不易获得这样的投资机会,因此投资者应该尽量通过靠谱的中介机构参与老股转让,而不是直接与新三板股东进行老股转让。 因此,对于参与老股转让的新三板企业和投资者而言,怎样才能做到趋利避害?选择一家靠谱的中介机构至关重要。 目前成功实施老股转让的几个案例,都是通过协议转让方式。比起定增,协议转让既简单快捷,通过任何一个炒股软件都可以买股票,又可以直接取得现金。 无论是股权投资机构,还是高净值个人投资者,如果有购买新三板企业老股的意向,都大可放心委托三板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