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Page 18 )

新闻动态
360借壳500亿装进江南嘉捷 股价翻8倍只是最低消费? | 2017-11-03

  A股壳公司的“钻石王老五”360,昨夜有喜。   在回归A股的路上,一直IPO与借壳“两条腿”走路的360最终选择了借壳。11月2日深夜,360借壳方案正式出炉,借壳标的锁定江南嘉捷(601313).   早间,天业股份、雅克科技涨停,中信国安、中南文化、浙江永强、三七互娱、爱尔眼科大涨。   资料显示,中信国安直接和间接持有360股份4.46%;天业股份通过子公司参与近6亿元360私有化。   江南嘉捷11月2日晚间公告,拟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方式,504.16亿元收购三六零100%股权;另将公司全部资产、业务等一切权利与义务划转至子公司嘉捷机电,以16.9亿元现金转让嘉捷机电 90.29%股权,以1.82亿元将其剩余9.71%股权通过资产置换方式,转让予三六零全体股东。交易构成重组上市,交易后公司实控人变更为周鸿祎。   估值504亿 360上半年净利超14亿   “钻石王老五”身价几何?从借壳方案看,360估值504.16亿元。   此次,360借壳江南嘉捷的63页重组方案可以简单拆分为三个环节:   1、江南嘉捷全部资产作价18.72亿元,通过资产置换和现金转让方式置出。   2、360公司的100%股权作为本次拟置入资产作价504.16亿元,与拟置出资产中的置换部分以等值置换方式抵消后,置换资产与置入资产差额部分由上市公司以发行股份方式向360公司全体股东处购买。   3、交易完成后,360公司实现重组上市,奇信志成将持有总股本的48.74%,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周鸿祎直接持有上市公司12.14%的股份,通过奇信志成间接控制上市公司48.74%的股份,通过天津众信间接控制上市公司2.82%的股份,合计控制上市公司63.70%的股份,成为实际控制人。   此外,360承诺,公司在 2017 年、2018 年、2019 年三年内实现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2亿元、29亿元、38亿元。   不过,按照《重组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此次交易构成重组上市,需提交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审核并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后方可实施。   360此次借壳的估值504.16亿元。这与360宣布私有化之前的80亿美元(约528亿元)市值相比,有一定程度的缩水;与去年7月份私有化完成之时93亿美元的价格相比,也打了很大的折扣。   但是,作为目前A股市场上稀缺的科技与互联网公司,360上市后的市值相当被外界看好。   此前,一位投行人士对e公司记者表示,360的整体估值预计将在两三千亿元之间。   而中金公司则分析称,如果360回归A股上市,其市值将高达38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市值扩大近7倍。不过,中金公司的计算方法是将360各项业务按照A股类似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进行估值,然后进行简单加总。其中PSP业务估值1400亿元、搜索业务1100亿元、游戏业务740亿元、企业安全业务420亿元、智能手机业务140亿元,加起来就是3800亿元。   2015年,史玉柱旗下巨人网络借壳世纪游轮(002558.SZ),连续二十个交易日“一字涨停”。股价从30元左右一度涨至231.10元,几乎翻了8倍。   奇虎360退市市值为93亿美元,而此次借壳方案显示,360的业绩也相当不错。   360在PC安全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 94.77%,平均月活跃用户数达5.09亿。而在移动端,主要有360手机卫士和清理大师两款产品。在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360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9.04亿元、52.88亿元;同期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8.72亿元和14.11亿元。   根据iResearch统计,截至2017年6月30日,三六零移动安全产品的活跃用户渗透率达66.7%,平均日活跃用户达到1.21亿,平均月活跃用户数达3.68亿,累计活跃用户达到11.61亿。   而在此次360披露的客户中,阿里和京东都是公司的大客户。2015年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天猫、支付宝、菜鸟驿站等在360上面花费了超过5亿元的费用,大部分是流量推广费。到2016年,阿里巴巴这一费用为7.55亿元,跃升为360第一大客户;2017年上半年则退居第二大客户,费用为3.69亿元。京东也在2017年上半年进入360的前五大客户,以2.14亿元排名第四。   从私有化到借壳等了两年多   从接受私有化要约到拿出借壳方案,360等了2年多。这也难怪周鸿祎在借壳方案披露后的凌晨发朋友圈,称“团队半夜还在奋斗,谢谢大家几年来的坚持、坚强、坚韧”。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360的借壳历程:   2015年6月17日,360宣布接受私有化要约;2015年12月,360达成私有化最终协议;2016年1月,360因私有化向招行等借债34亿元;2016年3月30日,360私有化获股东批准;2016年7月,360宣布私有化完成。从接到私有化要约到完成私有化退市,奇虎360用了一年时间。   2017年3月27日,天津证监局公布的三六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辅导公告显示,360在3月23日与华泰联合证券签订IPO并上市辅导协议。   2017年9月6日,有媒体报道,“360正在筹划借壳,标的公司已停牌,但是360对以何种方式登陆A股一直是做两手准备,即IPO和借壳都有尝试。”不过,据天津证监局披露,截至8月底,360的上市辅导仍在进行中。   9月6日,360官方回应称,“公司对于市场传言不予回应。360的上市工作在稳步推进过程中,目前没有可以披露的信息”。   9月11日晚间,江南嘉捷发布重大资产重组继续停牌的公告,称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的标的资产初步确定为互联网科技、媒体和通信行业的公司。   其实,在这一过程中,周鸿祎曾经数次否认360借壳的可能。   2016年8月22日,周鸿祎首次对360私有化以来的上市传闻做了回应称,“有无数人每天给我打电话、发短信给我推荐壳。事实上,我们现在并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考虑,我们也没有跟任何人去谈借壳。公司这边有点风吹草动,他们的股票就乱涨。也有证监会等监管部门的人来问我,我保证,这跟我们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   2017年9月12日,周鸿祎在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再度回应了借壳传闻称,公司上市一定会严格遵照政府规定,不要听信传言。   不过,最终周鸿祎食言,还是选择了借壳江南嘉捷的方式登陆A股。   其实,接受上市辅导并非意味着就此放弃借壳上市,顺丰就是典型案例。   2016年2月18日,顺丰发布《上市辅导公告》,拟在国内证券市场IPO,正在接受券商辅导。不过,很快顺丰就转而寻求借壳上市。   2016年5月30日,停牌1个多月的鼎泰新材公告,顺丰控股拟借壳鼎泰新材。虽然其后,顺丰借壳鼎泰新材遭遇到证监会借壳新规不得不做出调整,不过最终顺丰还是在今年完成借壳鼎泰新材。   纯正360概念股有哪些?   自从“钻石王老五”360宣布私有化以来,A股公司甭管傍不傍得上,随便传个绯闻,那股票都得来几个涨停板。   但是,其实不少公司只是蹭绯闻。这里就细数一下那些真正参与360私有化的那些A股公司,以供参考。   资料显示,参与360私有化的股东一共有42名,其中有6家A股上市公司参与其中。中信国安、电广传媒、浙江永强、中南文化、爱尔眼科、三七互娱、天业股份与雅克科技分别持有360公司约1.74%、0.57%、0.87%、0.44%、1.35%、0.44%、1%与2.78%比例股份。而这些公司的参股途径主要是,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作为有限合伙企业的LP,相关有限合伙企业直接持有360股份,并且同时通过奇信志成间接持有360的股份。   天业股份(600807):通过天盈汇鑫参与360私有化,投资8971万美元。   爱尔眼科(300015):全资子公司山南智联以参与投资欣新盛投资的方式间接投资奇虎360股权。   中信国安:投资不超4亿美元参与360私有化的权益投资部分。   电广传媒:通过“华融360专项投资基金”间接投资参与奇虎360私有化。   浙江永强:浙江永强参股的宁波博睿维森股份投资合伙企业为360的一级分销PE   中南文化:中南文化参股的芒果文创(上海)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为360的一级分销PE   三七互娱:三七互娱参股的芒果文创(上海)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为360的一级分销PE  

收入差异大?爆款电影电视剧的商业逻辑 | 2017-10-27

  易观互动娱乐行业中心分析师董敏娜对记者分析,电影票房大盘近两年增幅较小,且一部电影上映,会面临同档期几部电影的激烈竞争;而电视剧上映时,会看市场有没有竞争力强的作品,很可能调整档期,且同档期作品也相对较少。   今年以来,电视剧和电影行业均出现爆款,一部《人民的名义》收视率破8,成为近十年来新高;暑期档上映的《战狼2》更是创下华语电影票房纪录,收获56.8亿元票房。   《人民的名义》导演、投资方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明确表示,该片版权费为2亿元左右,买断方为湖南卫视。据记者了解,湖南卫视又通过分销新媒体版权、广告销售等为自身带来收入。但对于片方来说,2亿的版权费,就是该剧的最主要收入。相比之下,还未下映的《战狼2》仅票房就有56.8亿收入。   同样是爆款作品,两部作品的收入却呈现较大的差异,这让外界对此产生疑惑,爆款电影和电视剧之间的差异为何如此之大?   这或许有个案的特殊性。一般来说,一部电视剧的主要收入为版权费和广告费。《人民的名义》由于其题材限制,其广告收入只占了很小部分。尽管如此,反观整个影视行业,爆款电影动辄十亿或更高票房,远高于爆款电视剧。   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本质上,电影相对于电视剧而言,风险更高,其相应收益也更大。易观互动娱乐行业中心分析师董敏娜对记者分析,电影票房大盘近两年增幅较小,且一部电影上映,会面临同档期几部电影的激烈竞争;而电视剧上映时,会看市场有没有竞争力强的作品,很可能调整档期,且同档期作品也相对较少。   另一方面,电影的收入模式直接面向观众,有观看即可带来收入;而电视剧则面向版权采购方和广告主,交易在拍摄结束前就已完成。收入模式的差异,也直接造成二者在收入总量上的差异。   电影:票房并非收入   探讨二者收入差异之前,要先明确这两种文本的具体收入模式。外界常常会犯一个错误,即把票房当成收入。   一部电影的总票房中,扣除3.3%的营业税、电影事业专项基金5%,票房的91.7%用于各方分成。行业内一个约定俗成的分成比例为,“院线+电影院”57%,发行10%左右,制片方33%左右。根据不同项目,发行和制片的分成比例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片方而言,一部电影票房收入虽高,可分成比例却不到一半,这其中,还要按照各投资方的投资比例,对这部分的分成进行细致划分。也就是说,一部十亿票房的电影,各片方共可分成票房约3亿左右,如果A投资方投资占比30%,即可分得9000万收入。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告诉记者,这是电影商业模式的弊端,即是制片方的分成太少,电影院的分成太大。   不过,在制片方的电影收入体系中,国内的票房分成是占比最大的一项,也只是其中一项。此外,制片方通过电影还可获得包括广告收入、新媒体版权、海外票房、衍生品等在内的多项收入。   新媒体版权,是影视行业的一项基本收入,在电视剧的商业模式中,占比很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相关视频网站获悉,一部电影的新媒体版权价格一般为票房成绩的10%,并在其下档一个月后在新媒体渠道上线。   在陈少峰看来,电影的版权收入有很多种,但是国内开发的不多。的确如此,欧洲成熟的电影商业中,版权收入并非简单的买断。一些导演的经典电影,甚至在十几年后,依然可为其带来点播分成。   电影广告收入则包括植入广告和映前广告,虽然行业较为成熟,但相比电视剧、综艺,电影的广告收入并不算高。   衍生品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目前的电影收入中,占比很小,且受电影题材限制较大。不过,包括阿里的授权宝在内,都在探索影视衍生品收入增加的可能性。   本质上来说,国内电影是To C的、观众用脚投票的产业。这决定了其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也使得电影,成为风险最高的一种文本形态。   电视剧:提前买断版权   相比之下,电视剧行业并不会因后期市场反应、带来收益上过多的变化;片方的版权收入在播出之前,就已基本确定。   版权收入方面,具体的卖出方式,包括电视台独家播出、联播;新媒体独播、联播等。   以《人民的名义》为例,在该剧拍摄过程中,确定了以400万一集的价格将版权卖给湖南卫视。之后,湖南卫视在确定独播后,又将新媒体版权卖给PPTV, PPTV在播出前,又将新媒体播映权分销给其他视频网站。除了版权产生的直销、分销费用,电视台、平台分别在其播出前、播出间隙等,进行广告位销售,以此获得收入。   在这个过程中,片方所有的收入,从湖南卫视买断版权起,就已确定,此后所产生的分销、广告费用,与片方都没有直接关系。不过,根据协议不同,部分片方可获得电视台、视频网站的广告分成。   如今,随着视频网站力量壮大,正在改变传统的版权收入结构,新媒体版权收入正在成为主力,甚至超过电视台的采购费用。如前段时间热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一位主创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该剧的单集版权价为2220万,其中,腾讯视频的新媒体版权价,是东方卫视、浙江卫视价格的五倍还多。   不过,一般来说,一部电视剧中,片方还可获得较为高昂的广告费用。一家从事电视剧广告版权植入的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一部热门电视剧的广告植入费用,有时可以与版权费用媲美。广告价格,一般根据电视剧本身的品质、广告商可获得的广告权益和广告位确定。   在广告收入中,笼统来说,在前期进入的剧情植入广告,其广告费用由片方享有;渠道采购后产生的广告费,一般由渠道享有。广告大类型上,电视台剧和网剧又有所不同。   电视台剧的广告,包括由片方售出的植入广告,如《欢乐颂》里的三只松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百草味等;电视台在播出时段售出的广告位,如电视台八点档电视剧播出期间的广告等。   网剧的广告则包括贴片广告、创意中插(在正片中单独插入广告,一般时长在一分钟内,独立于剧情之外,广告剧情完整)、创可贴(画面中出现的贴画形式广告)等。据记者了解,一集热播网剧的广告费用,可达到数百万。   “爆款”逻辑   商业模式的不同,也是外界对两个行业收入差距存疑的重要原因。实际上,影视行业的商业模式,向来是一笔错综复杂的账。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电影版遭受质疑时,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曾在微博上公开表示,“一般人是很难搞清楚电影公司运作内幕的”,无法“判断别人商业上的成败得失”。   的确,电影和电视剧的文本形态差异,决定了两种商业模式的不同。其表面和幕后的收入,也很难用逻辑计算准确。对于一个投资方而言,《战狼2》和《人民的名义》的整体收入,分到自己手中还剩下多少,只有在获知具体投资比例、权益条款后方可计算,或许最终计算出的数据,并非表面看起来的天壤之别。   如何提高收入?在目前的产业环境下,制造爆款仍然是基础逻辑。《战狼2》和《人民的名义》成为绝对的爆款,都享受了其题材红利,却也并不完全由题材决定。   多位从业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曾谈起自己判断爆款的“方法论”,如题材、剧本、团队、档期、同类型影片的市场表现等。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影视作品因其各自特有的内容、气质等,面对时长变化的市场反应,在具体的表现上都会出现差异。无论是爆款电影,还是爆款电视剧,都需要在理性的商业分析、感性的艺术判断的共同作用下产生。

毛利高企A股频涉互金 交易所关注小贷并购案 | 2017-10-27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10月份已有三家上市公司先后公告拟成立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下半年以来已有9家公告。今年以来,计划成立小额贷款的上市公司数量就达到了27家。   趣店上市引发的热议仍在继续。实际上,互联网小额借贷已呈现出燎原之势。   典型代表者如二三四五(002195.SZ),凭借在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的布局实现完美逆袭。今年三季度,扣非后净利润2.55亿元,同比增长154.76%。此外,大连友谊(000679.SZ)亦有类似动作。   10月24日,祥源文化公告,拟参与发起设立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此前的23日,盛迅达亦公告,拟设立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主业疲软,难以短期内形成更大的收益来源,而从事互联网金融业,门槛更低、牌照也更容易拿,短期收益也还不错,可以在股价和收益两方面都有很好的回报。”10月24日,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向记者表示。   小贷公司盈利研究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10月份已有三家上市公司先后公告拟成立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下半年以来已有9家公告。今年以来,计划成立小额贷款的上市公司数量就达到了27家。   互联网金融小贷公司究竟有多赚钱?根据上市公司二三四五披露,互联网金融服务毛利率高达97.12%。依靠着互金小贷业务,这家过气的上市公司实现完美逆袭。   二三四五旗下“2345贷款王”是一款纯移动端APP,只贷不储, 先期推出了面向个人用户的500-5000元小额现金贷款产品。   24日晚间,刚刚披露的三季报显示,二三四五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99亿元,同比增长97.59%;扣非后净利润2.55亿元,同比增长154.76%。二三四五预计,2017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变动幅度50%-80%。若剔除子公司股权转让事宜,2017年度净利润变动幅度约为75%-110%。   而利润的重要贡献者来自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的快速增长。数据披露,二季度二三四五消费金融业务共实现营收5.5亿元,同比增长1667.19%;贡献净利润2.4亿元。   二季度数据显示,二三四五互联网金融服务毛利率高达97.12%,营收占比超过一半。   小额贷款赚钱效应明显,9月12日,大连友谊公告,拟以5.76亿元购买武汉有色持有的武汉信用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4.5亿股份,占总股份的30%。   大连友谊近年主营业务连续下滑。2015、2016年以及2017年半年度扣非后分别亏损3.1亿元、亏损2.49亿元以及盈利995万元。而其收购的小贷公司在2016年、2017年1-6月盈利分别为20,049.32万元和5,168.95万元。   该收购事宜甚至引发深交所关注,在深交所下发的《关注函》中要求大连友谊指出本次交易完成后小贷公司是否将成为公司主要利润来源。   截至8月25日,武汉信用小贷公司下半年新增放贷21笔,涉及新增贷款金额共计9.74亿元,基于上述新增贷款业务,小贷公司下半年可实现利息收入1.22亿元。   “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具有较好利润,利率更高,小额贷款的坏账率也相对较低。”一位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   香颂资本沈萌也向记者指出,对于主业疲软的上市公司来说,从事互联网金融行业门槛更低,短期收益也不错,而且可以在股价和收益两方面实现较好回报。   上市公司成立小贷公司   成立小贷公司的浪潮仍在继续。10月24日,祥源文化公告,公司拟参与发起设立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持有65%股份。祥源文化主营业务包括互联网文化和互联网金融两大板块。目前互联网金融主要为控股子公司浙江众联在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黄河金融”,主要业务类型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   截至2017年6月30日,黄河金融平台2017年上半年累计撮合交易16.2678亿元,同比去年增长43.12%,保持了业务的稳步增长。   10月23日,盛迅达公告,拟出资人民币1.53亿,发起设立佛山市盛讯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盛迅达表示,为满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个人消费者融资需求,构建产业链优势,促进可持续发展。   此前的10月12日,星期六亦表示,为了进一步加快星期六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转型升级,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施多元化经营,拟投资设立佛山佰信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就有27家上市公司公告称要成立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而这一数字已超过过去两年总和。目前已有7家小贷公司获批。   实际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上市公司中就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小额贷款公司。无论是从数量抑或从业人数上都呈现出增长趋势。   业内人士指出,消费金融产品存在刚需且体量巨大,工薪阶层、蓝领、应届毕业生等对消费贷存在明确刚需,且体量巨大,同时长期受到抑制,消费金融业务具备极强爆发性。   小额贷款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国家鼓励消费升级,要求加快推进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加大对新消费重点领域支持。   尽管如此,小额贷款行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最大的为政策风险。“小额贷款行业可能面临法律地位不明确,央行、银监会等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变化等问题,从而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业内人士指出。   而随着竞争的加剧,并不是所有的小贷公司全部都会盈利。“先发者可能获得先发的红利,而后来者可能存在后来的风险。”沈萌认为。   “互联网金融面向更广的客户群体,复杂度更高。因此一旦服务供给端过剩,坏账率就会增加,收益率会降低。”沈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数字图书市场方兴未艾 未来存在数倍成长空间 | 2017-10-27

  数字阅读也叫电子阅读,指通过电子设备进行数字化内容的阅读。其定义可以从两方面解读:一是指阅读的载体为电子设备,而不是传统的纸张;二是指阅读对象为数字化内容,如数字图书、网页等。广义的数字阅读包括多种数字化的出版物,如数字图书、数字漫画、有声读物及数字报刊杂志等。狭义的数字阅读对象仅指数字形式的文字阅读,从内容形式差异和受众不同角度,具体可以分为数字图书和网络文学。   从内容形式来看,数字图书核心指的是出版图书的数字化阅读,阅读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Kindle等阅读终端等。从受众来看,数字图书阅读受众与出版图书阅读受众贴近。网络文学指的是诞生于网络,扎根于网络的一种文字内容形态。从受众来看,网络小说和核心网民特性更加接近,表现为年轻化、大众化等特点。由此,我们认为,数字图书和网络文学从内容形式、用户受众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研究数字阅读市场应该对这两块市场进行区别化。   数字图书体量较小但发展快空间大   从产业角度来看,数字图书属于数字出版产业的一部分,数字出版包括互联网广告、移动出版、网络游戏、在线教育等产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年,在我国数字出版产品中,排名居前的是产业互联网广告、移动出版、网络游戏、在线教育、网络动漫市场,规模分别为2902亿元、1399亿元、827亿元、251亿元、155亿元。相比之下,数字图书、期刊、报纸、杂志规模较小。整体来看,我国数字化阅读产业规模仍然较小。   具体到数字图书产业来看,我国数字图书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整体表现出稳定增长态势。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6年我国数字图书市场规模从1.5亿元增长到52亿元。随着2011年我国数字图书标准逐渐建立、国家对电子出版的推动及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数字图书市场迎来了稳定高速的发展,并于2016年达到52亿元,2012年至2016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3.8%。   相对整体图书出版行业来看,数字图书市场规模仍然较小,但增速较快。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我国图书出版营收从723.51亿元增至832.31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6%。相比之下,在相同时间区间内,我国数字图书市场规模从31亿元上升到52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3.8%,显著高于图书出版营收增速。且从市场体量上看,数字图书与出版图书存在较大差距,数字图书占整体图书市场渗透率仅为6.2%,较低的渗透率隐含着未来较大的成长空间。   移动端已成阅读主要渠道阅读器仍存空间   数字图书阅读的硬件终端主要为PC端、移动端和数字阅读器。在互联网普及初期,PC端是数字图书阅读重要终端,代表平台包括超星阅读器等。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移动端凭借其便携性迅速成为数字阅读核心终端,各大手机移动设备厂商为满足用户需求也推出了自己的阅读平台,例如苹果的iBooks。此外,数字图书阅读一般属于深度阅读,需要特定的场景,数字阅读器凭借其相对低廉价格,接近纸质书阅读的质感,从而赢得了海量用户,成为了数字图书阅读重要的硬件终端之一,成功案例如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器。   移动端用户已经成为数字图书阅读用户主体。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较2016年底增加283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手机上网用户的不断提升和数字化内容的不断增多,推动了国民阅读习惯的改变。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我国国民通过网络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的使用比例逐渐上升,于2016年达到66.1%,较2015年上升6.1个百分点,是数字阅读核心渠道。   区别于网络文学阅读碎片化的时间特性,数字图书阅读相对需要特定场景和更长的时间。基于用户需求,以亚马逊的Kindle为代表,使用E-ink的数字阅读器从而成为数字图书阅读重要的阅读终端之一。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数字阅读器用户为8630万,同比增长3.5%,对互联网网民渗透率达到32.8%,且预计到2020年,数字阅读器用户将达到9370万。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数字阅读器市场仅为10亿元左右,考虑到之后市场仍然没有多大起色,市场规模仍然维持在10亿元至20亿元左右,用户规模在百万量级。其中,数字图书内容缺失、硬件价格相对较高及缺乏重量级硬件和巨头推动是核心原因。2017年以来,腾讯、掌阅、当当、京东等巨头几乎同时发布自身数字阅读硬件,数字阅读器硬件市场有望迎来春天。我们认为,和纸质书相比,数字图书书页是流动的,版本是流动的,介质是流动的,改进是流动的。阅读本身数字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数字图书市场增长是科技发展的必然。   就目前而言,我国数字图书阅读正处于方兴未艾阶段:一方面,数字图书与传统出版图书相比,虽然增长速度显著高于传统出版图书,但市场规模仍然较小,渗透率仍然较低,这也预示着市场仍然有很大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优质内容缺失、用户付费习惯缺失、版权保护缺失、数字阅读器硬件终端阅读场景缺失等问题仍然是制约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的核心掣肘。随着用户阅读习惯的养成、付费意愿的提升、产业链的不断完善、相关技术的不断提高及资本的不断投入,我国数字图书市场有望迎来爆发。   从市场规模和渗透率来看,我国数字图书市场仍然体量较小,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存在较大差距。新闻出版研究院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我国数字图书销售占整体图书市场规模的比例从4.11%提升至5.88%,4年内增长了1.77个百分点,但相比欧美成熟市场普遍超过20%的渗透率,仍然存在显著的差距。此外,我国当前数字图书市场规模近52亿元,2016年美国数字图书市场规模超过50亿美元,英国数字图书市场接近8亿美元,从中也体现了显著的差距和未来较大的发展空间。   综合考虑我国数字图书市场当前的发展情况、未来的想象空间及欧美等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的状况,我们假设5年后我国数字图书市场渗透率达到15%,数字阅读硬件用户接近7000万至8000万,每年数字阅读器销量达到1000万至2000万。我们测算,我国未来数字图书内容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元,硬件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元,整体市场规模达到200亿元,相对于2016年市场将有4倍的成长空间,未来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30%。随着数字图书内容不断提升,巨头进入不断拓展市场成长边界,硬件市场不断打开,数字图书市场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需求端“天时地利人和”驱动行业爆发   自古以来,图书就是人类知识的核心载体之一,纸质图书是历史悠久的一种出版形式。随着计算机、移动终端设备普及,电子化、数字化图书成为新兴图书的存在形式。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不同数字图书能够形成一张巨大的“知识网络”,而随着AI的普及,数字图书将成为人类生活中离不开的“知识仓库”,随时随地为人类提供服务。   由此,相比纸质书籍,屏读是未来的必然选择,数字图书对于纸质图书的渗透也是必然趋势,其背后的逻辑是数字图书是变化的,其总能不断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不断提高读者获取信息的效率,不断降低用户阅读成本。   教育经费和可支配收入增加阅读量稳步上升   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愉悦身心的重要途径,其背后宏观驱动因素是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教育普及能够推动阅读习惯的养成,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能够为阅读消费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在教育投入方面,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已经多年持续增加,2010年至2016年教育经费投入从19562亿元增加至38866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2.12%。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2010年至2016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109元上升到33616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0%。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为国民阅读消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双重提升的影响下,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提升。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从2008年的49.3%提升到2016年的58.8%,8年间提高了8.5个百分点。同时,数字化阅读接触率显著提升,2008年至2016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接触率从24.5%提升到68.2%,8年增长了43.7个百分点,显著高于图书阅读率增速。   图书阅读率提升和数字化阅读接触率提升的直接结果是我国国民阅读量的提升。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阅读量从4.98本提升到7.86本,6年间人均阅读量增加了2.88本。其中,纸质书仍是大众阅读的首选,随着数字化阅读意愿提升,电子图书阅读量的增长速度较快,从2010年人均0.73本发展至2016年的人均3.21本,6年间增长超过4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同时对于精神层面消费愈加重视。另外,随着版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优质内容供给也在不断增强。在需求端和供给端齐力配合下,用户付费数据迎来井喷,数字内容付费大时代正在来临,付费率提升成为了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阅读等行业中长期增长的核心增长动力。以网络视频为例,2017年网络视频付费用户规模预计将突破8000万,同比增长32%;付费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0.5亿元,同比增长38.9%。   具体到数字阅读领域,近年来我国国民付费阅读能力和意愿均有明显提升。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6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付费意愿显著提升。2013年有接近半数用户月消费额在10元以下,2016年降至39.5%。与此同时,较高消费用户(月均消费额在50元以上)则出现了大幅度提升,从2013年的9.1%上升至2016年的20%,3年内提高10个百分点。除对数字阅读内容付费之外,用户还表现出较高的网络阅读周边购买意愿,2016年数字阅读用户愿意为周边花费的平均金额为181元。   以数字图书阅读最大平台掌阅科技为例,其平台近年迎来了高速发展。注册用户、平均月活跃用户及日均阅读时长均出现飞速增长。其中,平台月活跃用户从2014年的4200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9363万人,2年内增加一倍有余。与此同时,人均日阅读时长也从20分钟增至35分钟,用户阅读习惯正在逐渐培养。   在用户数量和日阅读时长同步增长的同时,用户的付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也在提升,从而驱动付费用户快速增长。掌阅科技数据显示,平台充值用户和用户充值金额均出现稳步提升。充值用户数从2014年的1313万人增长至2016年的2429万人,2年内增长将近一倍。与此同时,人均充值金额也从32.22元提升到50.27元,即平台总充值金额从4.23亿元增加到12.21亿元,增幅接近3倍。   我们认为,从需求端来看,我国数字图书市场未来发展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优势。从宏观环境,在教育经费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的背景下,我国国民对数字阅读需求正在快速提升,数字图书阅读拥有“地利”优势。同时,考虑到数字图书阅读用户年轻化、学历高等特点,数字图书阅读从用户需求端来说表现出不仅有消费需求,而且有消费能力的特点,由此数字图书市场发展也具备了“人和”特点。此外,伴随用户娱乐内容需求提升和供给端优质内容持续供给,数字内容付费大时代正在来临,数字图书阅读是数字内容中的重要部分,用户也表现出快速提升的付费意愿,数字阅读内容“天时”已到。    数字内容渗透率较低价格有较大上涨空间   从供给端来看,当前制约数字图书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数字图书内容整体仍显不足。以亚马逊中国数据为例,2014年亚马逊中国公司发行了27万种新书,其中有数字图书品种为8036种,数字图书渗透率仅为3%;2015年,20多万种新书中,含数字图书品种仍然不到1万种,渗透率依然低于5%。《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5年和2016年,在数字阅读内容中,来自网络文学部分的原创阅读内容占整体数字内容的比例从69%提升到79.7%,网络文学从内容品类丰富度上几乎对数字图书造成碾压性优势。   2016年京东在售图书超过300万种,其中纸质书占比88%,仍是销售主流,数字图书占10%,网络原创内容占2%。我们认为,丰富的数字内容是提供优质用户体验的前提。当前数字图书内容偏少,整体渗透率低,品种不齐全等问题仍然是阻碍数字图书市场发展的核心掣肘。    版权保护持续加强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我们认为,版权严格保护是内容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当前我国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等产业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版权保护趋严是大趋势。未来我国版权保护制度将不断得到完善,一方面,著作权法规定领域将得到相关部门更加严格执行,打击盗版力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对于著作权法未涉及的新型版权,法律制定部门也会逐步完善,从而达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目的,促进行业良性发展的目的,利好行业中长期发展。   2017年以来,阅文、掌阅、京东等国内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自有数字图书阅读器产品,阅读硬件有望迎来新春天。从硬件端看,目前各大平台的数字图书阅读器在屏幕大小、清晰度、内存等硬件上并没有显著区别,关键区别在于内容端和用户体验方面。QQ阅读、掌阅等公司凭借自身积累的丰富数字图书资源,在内容端具备先发优势。当当、京东等传统图书电商则选择和数字图书厂商合作推出电子阅读器,形成“内容+硬件”合力。而海尔等厂商则另辟蹊径,深入挖掘数字阅读垂直领域,推出与中小学教育相结合的数字图书阅读器。   我们认为,巨头纷纷关注电子阅读器市场,有望引领市场爆发。一方面,互联网巨头往往看重软件和应用端收入,愿意牺牲硬件端利润,从而有望降低用户购买硬件的价格。另一方面,阅文、掌阅、京东等互联网巨头拥有海量数字阅读内容,对提高用户体验有明显改善。此外,中国互联网应用领域几乎全部由国内互联网公司占据,核心在于中国互联网公司更加了解国民的需求以及更加精通于用户运营,预计未来数字图书阅读市场也不例外,国内市场最后赢家应该属于中国的互联网公司。   当前我国数字图书市场渗透率仍然偏低,内容不够丰富、阅读硬件普及率较低、版权保护等问题仍然使得我国数字图书市场处于发展初期。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国民阅读需求正在不断增强,付费习惯也在持续养成,在强需求的支撑下,随着数字内容不断丰富、版权保护不断趋严、巨头进入不断改进用户体验和拓展市场边界的趋势不断形成,预计数字图书市场未来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30%。我们首次给予数字阅读行业“强于大市”的评级。   随着数字阅读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相关公司将持续享受行业成长红利。从互联网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来看,行业龙头优势有望不断显现,能相对确定享受行业发展红利。我们重点推荐数字图书内容和平台领域龙头掌阅科技、新经典,建议关注阅文集团、中文在线、平治信息、思美传媒。

传BAT和京东都与乐视谈过融资事宜 阿里投资的可能大 | 2017-10-27

  接任乐视网CEO不到半年,梁军已经交辞呈的消息不胫而走。   10月24日,一位乐视网内部人士向第一财经透露该消息属实,但官方还没正式宣布,以公告为准。对于梁军的离职传闻,这位人士说:“也许董事会有其他的考虑。”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梁军的离职或与新乐视的业绩有关。根据不久前乐视发布的公告,乐视网今年前三季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亏损16.58亿元~16.63亿元,而去年同期为盈利4.9亿元。其中,乐视网第三季度(7~9月)预计亏损10.21亿~10.26亿元,这意味着乐视网第三季的亏损还在扩大。   一位彩电业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BAT和京东都与乐视谈过融资事宜,因为腾讯已经投资了TCL旗下的雷鸟、百度拜访过海信,所以阿里、京东投资乐视的可能性相对大些。其中,阿里的可能性更大,尽管此前阿里已投资了海尔多媒体,但阿里仍有可能会向乐视影业、乐视致新投资20亿~30亿元。(最新报道>>>阿里回应将投资乐视:发展重点要看行业进展)   新乐视扭亏需猛将   在乐视内部,乐视创始人贾跃亭曾评价梁军:“是真正乐视生态培养出来的最优秀的互联网生态型的人才之一。”   2012年梁军加入乐视后,他带领的团队先后做出了安卓机顶盒和乐视超级电视等智能硬件产品。他同时也是乐视超级电视过去几年冲到年销量近600万台的幕后功臣。   此前,一位接近乐视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乐视的高管中,工科背景的梁军逻辑思维能力强,却难得有一股“书生气”,而且说话比较直,“敢于向贾跃亭直言不讳”。   在乐视关键时期,梁军所带领的业务称得上是乐视生态中的优质资产,尽管仍然亏损,但盈利前景可期。   直到2017年5月,梁军接替贾跃亭出任乐视网CEO,推进上市公司聚焦大屏。由于梁军与乐视网现任董事长孙宏斌都有深厚的联想背景,因此被认为是新旧乐视过渡的关键人物。   在今年5月梁军被任命公司总经理的沟通中,梁军曾对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谈到对于乐视未来的四点规划:一是怎么建立起乐视生态整体的竞争,二是内容变现;三是开放乐视生态的闭环部分;四是组织变革和效率提升。   一位彩电业资深人士向第一财经表示,“梁军是彩电业操盘手中难得的既懂软件,又懂硬件的人,但是现在彩电行业形势不好”。刚回来担任乐视致新CEO不久的张志伟,有望获得重任。   张志伟在贾跃亭时代一直负责乐视销售,曾是LePar的负责人。今年履新后的梁军曾把LePar承接的乐视电视的销售权收回上市公司。今年9月,在短暂离开乐视两个月后,张志伟重返乐视,出任乐视网高级副总裁、乐视致新CEO。目前,新乐视旗下两大核心业务,彩电由张志伟掌舵,影业由乐视网COO、乐视影业CEO张昭打理。   中怡康黑电研究中心总经理彭显东认为,乐视网或者说新乐视的业绩一直没有止跌回升,不管怎么说,股东对职业经理人的核心要求就是业绩。“孙宏斌先生在这个节点上,可能需要的是一位能快速扭转新乐视的猛将,而不是一位稳扎稳打的‘相’”。   乐视一位区域销售员工向第一财经说,他也是24日上午看到相关报道才知道这个消息。“没钱进来,都完蛋。跟人也没关系。”   这位员工对前途也有担忧,但他听说第四季度公司可能会有新的资金注入,因此仍在观望。他说,“贾跃亭都出局了。(其他人离开)对于乐视内部员工来说,真是感觉都麻木了。”   不只梁军,乐视网市场传播营销高级副总裁兼乐视致新CMO任冠军、乐视CMO张旻翚、乐视商城赵一成等高管,也被传即将离职。“他们还在职,但有这个(离职)意向,这与梁军的传闻无关。”上述乐视网内部人士说。   重组难产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国庆节旺季,彩电业没有迎来往年的销售高峰,消费者需求被接连不断的电商、门店促销提前释放。而且,又有新的搅局者。以前,乐视作为互联网电视的领军者,不断以价格促销、内容赠送等手段吸引眼球,拉升销量。今年,冲击销量用力最猛的反而是被富士康“赋能”(收购)后的夏普,小米也在蚕食乐视的份额。   据奥维云网(AVC)今年中国彩电市场十一促销期快报,2017年十一促销期中国彩电市场遇冷,销量同比下降15.6%,销额同比下降11.9%。线上机型TOP20销量、销额排行榜中,小米、夏普、海信、TCL、创维、索尼等榜上有名,乐视却“名落孙山”。   群智咨询的副总经理李亚琴认为,感觉现在乐视“墙倒众人推”,一旦有不好的消息就被放大。据她了解,梁军24日下午仍是乐视网CEO,他离职的传闻也许跟分工变化有关。张志伟前不久“回归”乐视,接替梁军出任乐视致新CEO,把乐视彩电业务的研、产、销都统管起来了。   李亚琴预计,新乐视的恢复有一个过程。去年乐视财务危机爆发在双11之后,至今已接近一年。在这一年里,乐视各种负面消息层出。所以,新乐视重新获得供应链伙伴的信任、重新获得用户的信心、解决资金紧张的问题,都需要时间。“乐视不会倒,但恢复有过程”。   据公告,乐视网(300104.SZ)2017年前三季预计亏损超过16亿元,而且原定在10月17日前公布的重组乐视影业和引入新投资者的方案,也没有如期公布,将再次延后。   乐视网解释说,由于受到关联方资金紧张、流动性风波影响,社会舆论持续发酵并不断扩大,对公司声誉和信用度造成影响,公司的广告收入出现大幅下滑;同时,由于关联方债务风险、现金流紧张波及公司供应商合作体系,从产品供应到账期授予等均产生负面压力,公司终端收入以及会员收入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而公司日常运营成本,如CDN及带宽费用、摊提费用(版权摊销)等并未减少,融资成本增加,财务费用同比增长约50%。   乐视网从今年4月17日起停牌,推进收购乐视影业的事项,拟以支付现金和发行股票的方式,收购乐视影业100%的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不过,半年过去了,重组还是“难产”,乐视网至今仍停牌,这甚至引发了一些乐视影业股东的不满。   上个月,乐视网公布将更名为“新乐视”,以摆脱贾跃亭时代的阴影。但从目前来看,新乐视的蜕变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