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Page 6 )

新闻动态
银行加速布局金融科技 外设内孵两条腿走路 | 2018-05-17

  民生银行旗下民生科技有限公司昨日宣告成立,注册资本2亿元(由民生置业有限公司全资认缴),该行总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牛新庄挂帅。而在此前,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与建设银行,已相继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受访的银行业人士表示,经过好几年的人才储备、场景扩展和市场培育,金融科技才能实质性重塑银行业务流程、产品渠道、获客入口、提升作业效率——而这也是眼下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群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俯瞰银行金融科技布局全景,设立子公司只是路径之一。此外,多家银行正选择设立内部创投基金的方式,孵化金融科技项目,而这些项目正在批量出炉。   子公司路径:   “对外输出”的野心   如果拉长观察区间,一个趋势清晰可见——银行旗下承接科技创新的载体,正从第一阶段的网络科技公司,变成当前的金融科技公司。   而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通常承接母行自身的系统开发运维、软硬件支持与销售等业务,绝大部分使命是支持母行电子银行部;而后者,通常被赋予跟踪研究新技术、创新服务场景、研发金融新产品,并且有意识地逐步对外输出上述技术。   据了解,现阶段的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承载的使命更多,不再仅仅是支撑银行信息技术(IT)架构,而是保持一家银行在信息化大潮下的科技领先。   建行总行信息技术管理部总经理、建信金融科技公司副董事长朱玉红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现阶段建信金融科技将采用不同形式,成立创新实验室,深入跟踪研究新技术、创新服务场景、研发金融新产品。“我们将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分布式平台等研发力度,从顶层架构增强可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总之,要突出科技创新的作用,保持建设银行的科技领先。”   而建信金融科技公司总裁雷鸣则透露,他将建信金融科技公司定位于“国内商业银行内部科研力量整体市场化的第一家”,公司会在软件科技、平台运营、金融信息等服务之外,审慎开展科技能力的外联输出等工作。   而在昨日民生科技有限公司的揭牌仪式上,该行董事长洪崎则将新设立的民生科技有限公司定位于“立足母行、服务集团、面向市场”:即主要服务于民生银行集团、各子公司和业务伙伴,推动民生“科技金融银行”建设,同时提供科技能力输出,为中小金融机构、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科技转型所需的解决方案和专业科技产品,并打造 “科技+金融”生态圈。   “我个人觉得有这样一个趋势:就是现在科技实力强一点的银行,都不会光等着被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赋能’,而是掌握主动权自建阵地,向同业输出科技能力。”一位大型股份行网络银行部高管表示。   而在他看来,最早以子公司形态探索科技项目创新和对外技术输出的,是4年前招行与联通低调合资设立的深圳市联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当时还不叫金融科技,叫互联网金融,招行其实很早意识到了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的意义,所以就设立这个公司。还是电子银行总经理直接挂帅。想法很好,但在当时的环境是很难开展业务的,缺乏很多场景,后来招行和联通有了更确切的商业逻辑,设立了招联消费。而在后来,招行又陆续设立了招银云创等不同业务性质的子公司”。一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其实,以前也没有这样的急迫性。整个体制、机制的灵活度不高。这几年银行被‘教育’了,人才储备、场景扩展和市场培育都比以前充分,条件更成熟了。”一名城商行互联网金融部的项目组负责人告诉记者。   受访的银行业人士均认为,这些子公司想要马上实现对外“科技输出”,并不现实。而这个逻辑在京东金融、百度金融相关人士的受访回复里,也得到了验证。   “在我的逻辑里,金融科技不是给银行开发系统,而是职能更宽泛,得赋予实质性的、银行缺的东西。比如外部数据、比如渠道入口。我们乐于看到银行纷纷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我们并不惧怕,因为我们的优势是互补的。”一名大型互联网金融科技子公司副总经理说。   在内部   批量孵化科技项目   除了在外部设置独立子公司,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又一重磅布局,是对内设置科创基金,批量孵化创新项目。   记者从招行内部获悉,该行的科创基金规模从每年税前利润1%提至营业收入的1%后,截至2018年3月31日,全行申报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共386个,已完成立项评审进入验证评估阶段的项目共174个,项目从提出创意到落地上线,平均周期仅128天。   上海银行按照全行年度科技开发预算的10%设立年度金融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并从机制上建立了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专项审批通道,实现创新项目的快速决策。记者了解到,目前该行的首批落地创新项目集中在直销银行、手机银行、人脸识别技术、新柜面及渠道业务方面的应用、数字化营销引擎、商务合同电子化等领域。   南京银行在2017年科技总投入达到4.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77%。而该行表示,2018年研发和科技系统建设方面的投入,计划再增加不低于20%。   兴业银行2017年IT预算在全年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达2%,接近全年净利润的5%。该行还将长期以来作为成本中心的数据管理机构、研发机构视作利润中心进行考核,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   浦发银行则与上清所、华为、百度和科大讯飞成立了四个智能金融创新实验室。该行还在数字化方面设立了20个创新项目,据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透露,这些项目有技术平台类的、有数字化运用方面的,还有风险管控方面的,都有时间表。   “每家银行背景和特点不一,但借助一些市场化方式提升科技能力的目标是比较一致的。是否成立子公司只是展现方式的不同。浦发当前主要考虑集中提升服务能力,为子公司和母行之间贯通搭建好平台。”浦发银行副行长潘卫东说。

文化纸涨价背后:出版行业变动下传统书店的“生死棋” | 2018-05-17

  近日,全国三十余家纸厂发布涨价函,各纸种涨价幅度为每吨100元—300元不等,导致有用纸需求的产业集体受到冲击,而用纸量最大的图书出版行业更是首当其冲。   记者联系到出版行业的从业人员孟轲(化名),他表示,如今图书出版利润持续降低,自去年开始,印刷厂的价格一个月一个价,基本每次调价每吨纸都会上调几千元。尤其在今年两会上,国家对排污企业、造纸业、印刷业管控更为严格,包括文化纸在内的各纸种成本急速上涨,目前整个出版行业受到的波及非常大。而书店作为出版行业的最终出口,面临的处境也最为直观,大量书店的关闭,正是传统出版行业的一个缩影。   作家出书,自筹成本?   记者调查了解到,以一本10万字的小说为例,在北京一家影视出版社出版发行,印发1000册需要支付的费用为23500元。而按照此前的行情,同等册数则仅需支付20000元左右。   孟轲表示,23500元是公开发行的价格,即出版社承担印刷费用,并与书店合作,帮助作品投放市场。而价格的上涨,是因为在与印刷厂合作时,文化纸的涨价带来的印刷成本提高。   他向记者“吐槽”,去年印刷厂的价格是一个月一个价,基本每次调价幅度都在每吨上调几千元,而这部分涨价的成本只能由作者来承担。印刷厂在拿到定稿后,以全稿的字数来确定大概的页数,再确定大概的印张数。   以32页为一个印张为例,涨价后每个印张的价格为3元、3.5元,而之前的价格普遍为2.5元。“尤其在今年两会上,国家对排污企业、造纸业、印刷业管控更为严格,包括文化纸在内的各纸种成本上涨,因此两会后整个出版行业变动很大。”孟轲说。   一位不愿具名的作家告诉记者,自己三年前出版第一部小说时,出版社敲定书稿后直接付印出版,成本均由出版社承担,而去年自己第二部小说决定出版时,还是那家出版社,却要求自己众筹到2万元后才出版,“可见整个出版行业的凋零。”   其实,不仅书本的主要原材料的纸涨价造成出版物成本上涨,相关部门对出版物管控的加强同样是书本成本上涨的重要因素。   孟轲指出,2018年出版物改归中宣部管控,后者对出版物的文字质量以及装帧、设计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每本书出版时都有一个书号,由于出版物审核变得愈发严格,各出版社书号名额在一定程度上也被缩减。   他向记者透露,对于书号来说,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今年的书号已经用完,“书号供不应求,数量减少,所以很多出版社会增加书号的单价,出版物的成本自然会增加。东北师范大学和中国文联出版社今年6月1号后就会提高书号价格。”   记者尝试联系东北师范大学和中国文联出版社,但是截至发稿前并未取得相应回复。   此外,记者查询出版业上市公司年报发现,天舟文化利润下滑42.41%,而在利润下降原因方面,该公司直接表示,受政策影响图书发行业务利润下滑。   渠道之“痛”   作为“一根绳上的蚂蚱”,上游成本的增加,终究会传导到渠道商和读者的身上。   某图书出版公司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公司在向书店出售图书时,都会按照图书定价的4-8折进行出售,目前的折扣已经基本维持在4-5折。“出版公司已经让利很多,至于书店在出售时是否打折,则完全取决于书店。”不过,该人士表示,书店通常会打折出售一些图书,因为图书打折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   记者查询数据发现,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近日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工薪阶层认为四五十元一顿饭不贵,但是一本定价四五十元的书则“好贵”。这项调查显示,45.27%受访者是因为“打折促销时代,书店不打折,心理上感觉贵”;超过三成的受访者认为“买书总量大,所以觉得贵”;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看完感觉价值不大,所以觉得贵”。   对此,该出版公司内部人士坦言:“电子书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读者觉得纸质图书贵,价格不如电子读物便宜,书店售书力度不及当当网、京东、亚马逊等电商平台折扣大,销量自然上不去。而在电子读物、电商平台冲击以及房租、人力成本的日益增长等因素下,实体书店的关门之路也在加速。   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2010年3年间,我国民营书店关闭10000多家线下门店;2001-2012年,我国民营书店近五成门店关闭。关闭的原因多为租金、人员成本上涨,加之网络书店冲击带来的销量和利润的下滑。   不过,记者在查询针对图书零售业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开卷信息”书业报告时发现,2014年实体书店的销售图书数量和销售额都高于网上书店,比2013年实现3.26%的增长。2015年上半年实体书店同比增长率为0.54%。方橙微刊发文称,2015年实体书店市场回暖,一二线城市呈现良好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当当网甚至扬言未来三年要开1000家线下书店。   然而,市场的短暂回暖,并没有给业内带来强势的信心回归,比如,老牌企业新华书店还是选择了“两条腿”走路。2018年4月23日新华书店宣布,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共同投资建设的新华书店网上商城正式上线运营,开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有评论称,此举意味着遍布城乡的12000家新华书店实体门店开启了集体“变身”电商的进程。   掌阅科技在出版业上市公司中营收涨幅最为显著,达到39.19%,而其主营业务为互联网数字阅读服务和增值服务业务。出版商务周报曾发文称,其优势明显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足可见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的活力与成长性,也反映出融合出版是文化产业的大势所趋。此外,中文在线2017年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3.90%,一改过去几年利润垫底的状态。据称,利润增长主要得益于该公司IP一体化开发项目落地和数字阅读增值服务的带动。   从“卖书”到“卖体验”   事实上,对于终端读者而言,随着阅读渠道、购书平台的增多,对于线下传统实体书店的依赖性也在逐渐消失。以上出版公司内部人士表示,受纸涨价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目前图书的定价从38元左右普遍上调到50元左右。涨价幅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波及到读者的购书热情。   调查显示,更多的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喜欢在网上阅读。一是费用比纸质版低,二是随身阅读方便,便于利用碎片化时间,三是不占地方。也有读者告诉记者,除非是装帧特别美的书,或是经典书目,或是给孩子买的绘本,不然不会再选择纸质版图书。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这类图书同样可以在电商平台选购,往往还会有一定的折扣,且购买方便,因此在线下实体店购买图书的种类和数量也相应减少。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已经从单纯的对物质条件的需求升级到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此前人们追求的读书体验已经上升为对整个书店硬件设施的体验,阅读需求也从获知变成了兴趣爱好的满足。   一位读者告诉记者,自己不愿意去传统书店和图书馆看书,反而愿意去类似“书吧”的地方看书。她表示,在书吧看书不仅可以享受慢生活,还有茶歇和轻音乐,尽管在书吧买的书或者茶歇远高于市场价,“但是与花50元买一本书相比,我更愿意花80元点杯茶,在书吧看书,”她表示,书吧整体装潢以及营造的氛围让阅读成了一种“享受”。   新兴书店不仅会放置图书,还会放置相关文具,让读者体验更全面的服务。一位新兴业态书店管理层告诉记者,“书店已不再仅仅是售卖图书的场所,而是体验阅读乐趣的场所,它要变成人们爱去的地方,毕竟留住读者才是根本。”

大咖热议:全球化给中国企业带来新机遇和挑战 | 2018-04-26

  人民网天津4月24日电(记者李楠桦)日前,由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主办的“2018中国绿公司年会”在天津举行,本届年会以“智能商业时代——高质量发展与价值创造”为主题。多位企业家在会上表示,全球化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国际公益学院董事长、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认为,中国目前对影响力投资还很陌生,但中国非常有潜力,会成为全球的影响力投资大国,假如中国率先把标准制定出来,很多影响力投资的企业将成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   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懿宸则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资本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说:“从商品贸易角度我们无疑进入了全球化,但是我们的资本事实上远远没有全球化,也应该把中国资本的全球化提上日程。”   张懿宸同时表示,在我国有充分资本实力的条件下,应该更多地考虑用资本的力量去收购技术,达到产业升级的目标。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中国民生银行副董事长刘永好表示,中国企业要实现全球化,可以沿着国家“一带一路”的步伐做好海外投资,进行优势资源的嫁接。   刘永好以新希望集团为例,新希望集团的“走出去”最开始是在东南亚干起来的,然后慢慢从越南、菲律宾、柬埔寨、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埃及,再到南非,现在差不多在全球40个国家有投资。   刘永好坦言,我国的消费升级非常旺,但是品牌和技术还不高,需要把国内的需求和国外的资源结合起来,形成新的优势。   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指出,全球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一个全球化企业,按照全球化的规则来做,合规文化是最重要的文化。   他进一步解释:“要做一个全球化的企业,有以下五点非常重要,一是全球化一定要遵守人家的规则;二是全球化一定要做到互惠互利;三是全球化一定要做到人才的全球化;四是全球化意味着管理的速度要更快,企业要变成一个高效率的组织;五是全球化除了要透明规范之外,还要负起全球化的责任。”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指出,新时代的企业家需要有全局观、未来观和全球观。全球观就是要站在全球看问题,站在全球看中国。全球化的核心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创造独特价值,创造就业,做当地做不到的事情。全球化的潮流不会改变,但全球化会越来越完善。未来全球既有竞争,更有合作,中国离不开世界,但世界也离不开中国。   “全球化是一种格局,我们企业走出去要赢回来的不仅仅是利润,我们更应该赢回的是尊重。‘一带一路’就是新时代中国最了不起的全球化之路。”马云说。

近四成未获足额认购 银行同业存单缘何遇冷 | 2018-04-26

  今年以来,随着银行资本充足率考核的趋严,同业存单再度出现放量。但需求端一时难以消化,部分银行遭遇同业存单认购不足的情况。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19日,今年银行累计发行同业存单7518只,但接近四成的同业存单未实现足额认购。   近四成未获足额认购   进入3月以来,同业存单的发行量持续增长。数据显示,截至4月19日,同业存单余额已达8.8万亿元,存续只数为12436只。   有市场人士表示,近期同业存单突然放量发行,是因为近期的发行利率处于平台期,也刚好满足银行对季末时点资金的需求,也说明银行负债端压力其实并不轻松。   同业存单供给量大增,认购不足的情况也随之出现。据了解,同业存单的认购情况,从单家银行的角度可以通过计划发行和实际发行的比例或者差额来衡量。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数据显示,4月19日,有123只同业存单发行。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总计实际发行量约1230.1亿元,其中实际发行量最大的是“18兴业银行CD188”,募集65亿元,南京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和平安银行也各有一只实际发行量超过30亿元的同业存单。   然而,有多家银行遭遇同业存单未获足额认购的情况。具体来看,大连银行于4月19日发行的名为“18大连银行CD053”的同业存单,计划发行量为20亿元,但实际发行量仅11.7亿元,该存单期限为1年,利率为4.3%。再比如,“18中信银行CD117”的计划发行量为8亿元,实际发行量为5亿元,认购比例超过一半,该同业存单期限为1年。另外,“18宁波银行CD066”的计划发行量为20亿元,然而实际发行量仅为9.3亿元。   另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19日,今年以来,银行的同业存单共发行7518只,其中未足额认购的有2879只,占比38.3%,即接近四成的同业存单未实现足额认购。从期限分布来看,半年期及以上期限的同业存单认购不足的比例约占半数。   供过于求是主因   为何会出现未能足额认购的情况?   对此,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赵亚蕊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同业存单近期发行量比较大,市场供给充足,供给大于投资者的认购需求;二是可能市场流动性整体相对宽裕,其他的投资标的比同业存单更有吸引力。例如,央行每周进行的公开市场操作若可以满足投资机构的流动性,那么对于同业存单的投资认购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对于为何半年期及以上期限的同业存单认购不足的比例约占半数,赵亚蕊称,“同业存单的期限一般是3个月、6个月、12个月,短期限的存单因为期限短,投资机构能更准确地进行资金价格预判以及资金期限的匹配,长期限的相对来说难度大一些。”   那么,同业存单认购不足的情况未来是否能得到改善呢?   赵亚蕊指出,去年同业存单很少出现认购不足的情况。目前的现象说明去年受强监管影响,整体市场流动性还是相对偏紧,机构比较缺钱。   不过,赵亚蕊认为,今年虽然还是强监管态势,但是对机构的边际影响有所下降,加上央行也在采取各种货币政策维持流动性的相对稳定,所以总体来看,流动性比去年或者今年年初好很多。   去年8月,央行公布的《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要求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商业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进行考核后,监管部门加大了对同业存单的监管力度。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为应对同业存单即将纳入MPA的考核,各家机构的发行量也会下降,所以这种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会有所改变,同业存单认购不足的情况应该也会随之改善。

优化文化产品供给促进文化消费快速发展 | 2018-04-26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消费保持快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显著提升,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在消费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居民消费结构也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消费内容不再只满足于物质生活上的富足,而且开始追逐精神生活的丰富,文化消费需求快速上升。   我国文化消费需求进入大发展时期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或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 美元时,文化消费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而当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迅速进入“扩张时代”。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这意味着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将持续增长,文化消费需求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   一般来讲,文化消费指教育、文化、娱乐、体育等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特征的消费。既有文化产品、文化用品等有形物品的消费,如书籍、报刊、杂志、艺术品等,也包括各种文化服务消费,如文艺演出、娱乐消费、网络游戏、影视传媒等。   近年来,我国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2017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086元,增长8.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4%,连续5年占比超过10%。在具体消费领域中,2017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观影人次16.2亿,同比增长18.08%;2017年动漫产业产值将达到1500亿元,同比增长13.6%;2017年我国体育产业规模将达到1.78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3.20%,显示出文化消费已进入快车道。   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促进文化消费   与发达国家的文化市场规模以及居民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相比,现时我国文化消费支出仍处于较低水平,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潜力尚未完全得到释放。因此对于文化产业来讲,应着重从文化产品供给角度,优化产品结构,丰富产品层次,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出形式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具体来看:   一是创新文化产品,丰富文化消费内容。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新兴文化消费形式不断涌现,带动文化消费市场需求发生显著变化。据统计,2017年国内网络视频用户中,有超过四成的用户曾为视频付费,每月支出40元以上的付费会员从2016年20.2%增加到2017年的26.0%,应及时丰富充实网络视频产品种类和内容,并对视频内容加以控制和引导,注重提供品质高、制作精良、内容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对有不良倾向的视频内容进行坚决抵制,鼓励和扶持网络视频产业健康发展。尤其要注重95后、00后作为文化消费主力军的需求偏好,这部分群体接受新生事物较快,对新兴事物充满好奇和向往,追求时尚、个性,因此要针对年轻群体,推出适合其需求的各类新型文化产品,一方面推出新的文化消费形态和消费内容,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产品以现代科技手段加以展示,丰富文化消费产品内容,使供给结构更加多元化,进一步拓展文化消费空间。   二是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加大新型文化消费内容供给。随着90、95后进入社会,文化消费产品内容更加多样,动漫、游戏、文化创意活动逐渐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我国动漫游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尤其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动漫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7年北京动漫游戏产业企业总产值达627亿元,同比增长约20%。而上海目前有动漫企业250余家,涵盖漫画、动画、新媒体动漫、动漫衍生品、动漫展会活动、动漫表演、动漫技术等多个领域。但总体上看,动漫游戏产业还存在上下游生态链条不完整、商业模式不清晰、人才供需失衡等问题,仍需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开发出更多原创精品,满足消费者对国产动漫游戏产品的需求。在文化创意领域也存在类似问题,北京、上海、杭州等经济发达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好,但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应转变观念,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紧密结合,将文化创意活动对生活品质的影响更广泛的传播出去,使人们认识到文化创意活动的积极作用,同时加快促进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强化文化对科技手段的内容支撑、创意和设计提升,加快培育新型业态。   三是加快由传统服务内容向个性化、多层次化升级,充实服务内容,增加服务方式供给,提高消费满意度。随着文化消费支出日益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消费需求的维度更加多元,对消费品质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应通过服务业态创新和服务内容优化,提升消费体验,扩展消费者的消费空间。在服务方式方面,将文化娱乐设施以更灵活方便的方式提供给消费者,满足其“随时、随地、随身”的碎片化消费需求,提高消费便利度,比如在春节等节假日期间,适当调整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文化机构的开放时间,并在此期间举办各类文化主题活动,将传统文化以轻松休闲方式传达给消费者。   四是净化、规范文化消费市场环境。近年来,文化消费市场蓬勃发展,像古玩和艺术品、教育培训等持续升温,但是存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以及恶性竞争等现象,因此在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增加文化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还要注重对文化消费环境强化监管,加大对假冒伪劣文化产品的查处力度,同时对教育培训市场的虚假广告、乱收费等现象,加强整治管理,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推动文化消费市场健康发展。   随着经济水平日益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文化消费内容愈加丰富,因此应着力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拓展文化消费空间,进一步释放文化消费需求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