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市公司股东减持潮汹涌。记者从权威部门拿到的数据显示,初步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沪深两市本年度大股东减持金额总规模接近2000亿元。在减持家数和规模猛增的同时,“高送转”“炒概念”拉高股价——大股东找理由减持套现——业绩变脸、股价下跌……这些“套路”今年以来在A股屡见不鲜。在上市公司大股东套现欲望愈加迫切的背后,大股东大幅减持伤害了谁?监管层又该不该出手? 理由五花八门为减持 在减持家数和规模明显增加的同时,部分上市公司甚至出现股东“清仓式”减持。例如,今年以来有近20家上市公司股东公布了“清仓式”减持计划,其中厚普股份的股东德同银科、维力医疗的股东九鼎医药均在年中表示将要减持所持的所有上市公司股份。 按照中国证监会发布并于今年1月起实施的《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上市公司大股东在三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一。但过去几个月中,仍频现违反上述规定或违反股东相关承诺的减持行为。 在各类减持的背后,从为结婚到为孩子交学费,再到理财、还债……股东减持理由可谓五花八门,掌趣科技控股股东姚文彬为“支持公司发展”而减持,更让小散们直呼“看不懂”。与这些奇葩理由相随的,却是过千亿元的减持大潮。 股东减持理由奇葩,资产去向难明。今年1月18日,中文在线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王秋虎以“改善个人生活”为由,拟在6个月内减持不超过201.27万股公司股份,按照当日收盘价估算套现金额近2.6亿元,引起市场不少“吐槽”。 进入下半年,减持理由被“个人资金需要”“企业发展需要”等笼统表述取代。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的确有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因为公司发展缺钱而减持,但估计仅占减持总规模的一半,还有巨额资金无法判断真实去向。 “高送转”外加“业绩变脸”减持套路深 在整体减持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虽然监管部门大力约束减持、严管违规减持,但仍挡不住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借道大宗交易或利用高送转“掩护”等套路不断减持,有的公司甚至在减持后出现业绩立即变脸等现象。 上海一家托管市值超过百亿元的证券公司营业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并非所有的股票大宗交易都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在抛售,但是其中确实有不少上市公司因为竞价交易受限,转道大宗交易套现。其中,很多大股东不惜“打折甩卖”股份。 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利用高送转“掩护”进行减持日益增多。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统计,在2015年年报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实施“高送转”分配方案的上市公司大量增加,10股送转10股及以上分配方案的上市公司数量达335家,创历史新高。 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后,出现业绩变脸等现象值得高度关注。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永大集团、久安医疗、易联众等公司均出现减持前业绩突飞猛进、减持后业绩一落千丈的现象。 波及实体经济与中小股民 动辄几亿元的减持规模,“一不小心”就是“清仓式减持”的套现,在短期内可能形成股价的大幅波动,长期来看则会给公司烙上“大减持”的印记,无论是对中小股民、上市公司,抑或是实体经济,都不是一件好事。 中小投资者权益受到的损害或许比想象中的大。即使股东通过大宗交易或是协议转让减持,这些股票中很大一部分最终都流入了二级市场。中小投资者作为二级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为股东减持套现的真金白银部分“埋单”。 还有一些企业公布高送转方案后,股东利用股价飙升机会高位减持,也被指伤害了中小投资者权益。 另一方面,股东减持对公司经营特别是业绩影响也不小。例如,遭遇前控股股东吕氏家族减持完的永大集团今年三季报净利润同比增长仅为6.88%,而去年年报净利润增幅却超过90%,这意味着公司业绩出现巨大波动。 大幅减持也给公司的声誉带来很大影响。记者在永大集团采访时,面对吕氏家族已“不留一股”的现状,公司里不少老员工都希望通过更名等方式,“洗”去前控股家族减持对永大集团声誉的影响。 更值得关注的是,减持股份所形成的现金流大多并未回流实体经济。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与多家上市公司高管接触后发现,通过减持套现的大量资金,或用于个人消费,或通过移民等方式转移海外,或者进入了“来钱更快”的虚拟经济领域和房地产市场。 “资本市场为众多民营企业提供了财富迅速增值的机会,但很多股东减持套现后不愿再从事实业,这无疑会让实体经济面临不断‘失血’的风险。”石建勋说,减持套现的资金很少用于创办新的企业或投资新的项目。 大幅减持应该如何监管? 我国对大股东持股有相应的限售安排,在证券法、《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法规中都有提及。上述提及的《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也进一步对减持作了进一步规定。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姝威说,要制止恶意减持套现行为,仍须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 还有一些带有“阴谋”色彩的“精准减持”行为,同样值得监管层高度关注。如刚刚发布高送转方案,股价迅速攀升后立即迎来一波大减持;机构受让股票后,不出半年,又在高价位区间完成抛售等。 杨德龙等多位业界人士表示,减持行为本无可厚非,但若存在违规减持,则可能损害其他公众股东合法权益。对于这种“违规也要卖”的行为,监管部门应严厉查处、绝不姑息。 与此同时,在股市大幅减持的背后,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股市的“内伤”所在。一方面,不少上市公司不再注重自身业绩,期望减持套现少奋斗;另一方面是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难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治理水平有效改善。 上市公司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为了减持套现,很多都采取所谓“市值管理”等手段。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认为,在二级市场股价可以操纵,进而股价严重偏离公司真实业绩的情况下,鼓吹“市值管理”,有可能涉嫌股价操纵,必然导致投资者投机心理更加严重。 而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偏重于“一股独大”的局面,使大股东减持更加肆无忌惮。高明华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我国中小投资者相对于大股东和公司内部人,总是处于弱势地位,难以约束相关减持。 “部分机构投资者与大股东合谋推高股价后,大股东减持套现,高价接盘的几乎都是散户。”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姝威说,散户占中国股市投资者的大多数,这是大股东能够恶意减持套现的投资者结构基础。 正因如此,高明华认为,我国资本市场应通过系统性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提升违规减持等行为的违规成本,加大对违规者的威慑力等。
近期餐饮旅游行业国企改革热点频现。华侨城入主云南旅游、黄山旅游外延拓展、岭南控股收购控股公司旗下优质资产、海航入股桂林旅游等相继落地,相关上市公司的国企改革预期持续升温。 分析人士表示,在旅游上市公司中,七成以上具有国资背景, 国企改革对相关上市公司市场化水平提升、管理经营效率改善效果明显。同时,PPP模式的旅游投资加速推进资源整合。 开展同类项合并 旅游上市公司国企改革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热点。根据《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未来五年,中国酒店业、民航、旅行社等领域将持续发生大规模并购,形成数个大型多元化企业集团,有力支撑旅游业持续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国企改革加快的背景下,旅游资源开展同类项合并,可以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竞争优势。 12月7日,岭南控股介绍了本次重大重组的基本情况。公司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控股股东岭南集团的花园酒店100%股权及中国大酒店100%股权,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向岭南集团及其下属的流花集团等购买广之旅90.45%股权,通过资产注入做大上市公司规模,增强盈利能力。同时,公司向广州国发、广州金控、广州证券及岭南控股员工持股计划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15亿元,投向广之旅的“易起行”泛旅游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全区域分布式运营及垂直化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全球目的地综合服务网络建设项目,打造旅游生态圈。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旅游行业正加速整合,过去一年来行业内并购重组事件多达50起,涉及交易金额超过500亿元。2015年中国旅游业投资超过1.2万亿元,同比增长40%。随着行业的持续整合,多元化的巨头企业将陆续浮出水面。 港中旅与国旅重组合并成为中国旅游集团公司。“中国旅游集团公司组建后,资产总额达到1500亿元,控股香港中旅、中国国旅和华贸物流3家上市公司,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利润总额近60亿元。”中国旅游集团总经理姜岩表示。 中国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林寿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中国旅游集团公司的资产涉及旅行社、酒店、景区、免税店、地产、物流、金融和邮轮等诸多业务。从上市公司角度看,中国国旅和港中旅将首先开展旅行社业务整合,并与集团内酒店、景区等资源一同开拓新业务。 据了解,中国旅游集团公司有1000多个经营网点,遍布国内30多个省市和海外20多个地区,汇聚了国旅总社、中旅总社、香港中旅社、中国免税、维景等品牌。 业内人士介绍,今年以来,国企旅游公司改革加快,包括通过引入战略合作者提升经营管理效率,谋求战略发展;并购重组具有竞争性业务的同业竞争者,形成规模效应,打造垂直领域产业链闭环,这些多发生在酒店集团子板块;积极开拓社会资本,引入具有横向协同效应、能形成上下游产业链互利的资产等。 以云南旅游为例,公司12月5日公告称,控股股东云南世博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近日与云南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华侨城集团公司、华侨城(云南)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关于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之增资扩股协议》,华侨城云南公司以74.63亿元认购世博集团新增注册资本30.22亿元,剩余44.41亿元进入世博集团资本公积。 本次增资完成后,华侨城云南公司将持有世博旅游集团51%股权,从而间接控制云南旅游49.52%股份,云南旅游的实际控制人由云南省国资委变更为国务院国资委。云南旅游认为,通过本次增资,可依托华侨城集团的理念、资金、品牌、模式等方面优势,提升发展质量,成为云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在线旅游加速渗透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旅游行业线上线下的整合成为趋势。传统旅游企业需要通过在线旅游平台引流获得客户资源,而在线旅游企业需要传统旅游公司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信息化成为旅游上市公司国企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 中国旅游协会会长段强仔在2016中国旅游发展论坛上表示,互联网企业将客户体验和旅游需求挖掘的淋漓尽致,颠覆了传统的旅游卖方市场发展模式。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中国在线旅游投资已超过1000亿元,是去年投资规模8倍多。资本市场、旅游金融成为旅游经济转型与创新的重要支撑。“一些旅游互联网企业通过分析游客和供应商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把旅游金融嵌入到旅行各个环节,使得整个生态链条的黏性大幅增加。融合创新提升了用户体验,给产业链各环节带来了新的价值。” 以黄山旅游为例,公司与上海景域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自2017年起,黄山旅游将景域文化旗下驴妈妈旅游网作为其门票业务唯一战略合作OTA;驴妈妈旅游网承诺,自2017年起黄山门票年销售量不少于100万张。 在近日举办的旅游投资发展高峰论坛上,景域集团董事长、驴妈妈旅游网创始人洪清华透露,今年冬季驴妈妈将与黄山景区开展“百城千店万人游黄山”活动,预计将有15万游客来到黄山领略独特奇松雪景。2016年驴妈妈将给黄山输送200万人次的游客。这几乎是去年的两倍。 据介绍,景域文化先后与浙旅集团、广西旅发集团、贵州旅游集团、黄山旅游等达成战略合作,并率先在浙江建德打造“江南秘境”国际旅游度假区。目前景域投资的景区已超过20家。 中青旅对在线旅游的探索开始较早,旗下旅游休闲度假网站“遨游网”成立于2005年,并成为中国在线旅游服务OTS(Online Travel Service)一线品牌。遨游网日前宣布战略投资七洲网,后者自2011年涉足海外目的地旅游市场。据了解,遨游网和七洲网在资源、系统、客服、品牌、营销渠道等方面正开展全面对接。 去年6月,港中旅集团宣布旗下的中旅总社与芒果网合并。合并后的芒果网将定位为O2O一体化的综合平台,依托中旅总社海内外线下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业内人士表示,在旅游类上市公司中,七成以上具有国资背景, 国企改革对相关上市公司的市场化水平提升、管理经营效率改善明显。不过,线上和线下运作差异较大,整合尚需进一步探索。 PPP模式崭露头角 随着城市基建等项目完善,以旅游行业PPP项目开始崭露头角。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13日,全国PPP项目数量为10471个,投资额共计12.5万亿元;旅游行业项目数量592个,占比5.65%,总投资额6115亿元。其中,处于执行阶段的旅游项目23个,占全部旅游项目数的3.88%。 11月25日,北部湾旅公告称,将携手中城建第四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就旅游领域PPP项目开展合作。在合作开发的旅游领域PPP项目中,中城建四局负责项目的施工建设和维护;北部湾旅负责运营工作。 分析人士认为,中城建四局较为专注于PPP项目投资,且在文旅板块有多个成功项目的经验,通过合作各自发挥优势;公司在旅游资源获取和开发模式创新上动作不断,未来业绩有望提升。 据了解,华侨城将携手国开行、中建、中铁、中铁建、中冶等大型央企,以PPP模式投资1000亿元,完善云南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包括景区观光公路、大型游客中心、旅游城镇以及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等项目。 分析人士表示,在酒店、餐饮、旅行社等高度市场化的业务上,PPP模式难以发挥作用,但在道路、交通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厕所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依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建设的旅游景区,以及旅游小镇、旅游综合体、乡村旅游等泛旅游产业项目中,PPP模式都可能成为项目建设的首选。 今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的具有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同时在国家层面设立特色小镇建设项目专项建设基金。 在此背景下,多个地方政府加大PPP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以安徽省为例,根据规划,全省到“十三五”末将创建100个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宜游宜居的省级旅游小镇,2017年评定第一批20个旅游小镇。 业内人士介绍,旅游基础设施、依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建设的旅游景区,及类似旅游小镇、旅游综合体等泛旅游产业项目中,PPP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作用。部分上市公司与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向新型化城镇转化,以全新的模式重构各个系统板块。 12月5日,由华谊兄弟、南京市江宁区政府联合开发的华谊兄弟(南京)电影小镇正式启动。据介绍,华谊兄弟(南京)电影小镇位于南京市上秦淮湿地规划区西入口片区,项目植根于南京区域本土文化,还原多部历史题材中影视作品场景。 华谊兄弟相关人士透露,公司从2011年开始布局实景娱乐板块,主要包括电影城、电影世界、电影小镇、文化城。2016年底将完成全国签约20个项目,2017年暑期开始百亿投资打造的4个实景娱乐项目(包含1个电影世界、3个电影小镇)将陆续开业。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政策持续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旅游PPP项目占比将不断提升,成长空间广阔。
中文在线12月8日晚间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童之磊提议以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公司总股本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0.4元(含税);同时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15股。 公司同时发布2016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16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10%至40%,盈利3438万元-4375万元。公司表示,主营业务经营状况良好,数字阅读产品收入与数字出版增值服务收入稳步增长。据介绍,公司作为国内最大的原创网络文学平台之一,积累了大量优质文学IP。公司不断探索围绕IP为核心的泛娱乐产业发展新路径。
大地传媒12月7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收购北京畅达天下广告有限公司100%股权的重大资产重组宣告终止,原因是交易双方未能就本次交易的相关条款达成一致,且达成时间无法确定,公司预计不能按时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或报告书。昨日跳空高开后,震荡回落,此后维持窄幅波动,10点10分左右成交额显著放大,股价快速拉升,封死涨停板至收盘,收报于12.17元。值得注意的是,当日大地传媒成交额为2.98亿元,较此前显著放量,刷新阶段新高。 分析人士指出,大地传媒2015年收购重庆笛女阿瑞斯影视传媒有限公司100%股权也以失败告终,原因为国资审批流程较长。今年收购再次宣告终止。大地传媒复牌涨停更多是补涨需要,补涨之后该股回撤压力依然较大,建议投资者不要盲目介入。
深港通正式开通已经四个交易日,从这四个交易日的情况来看,虽然不及预期火爆,但交易平稳,显示出持久魅力,可望厚积薄发。 深港通前期酝酿时间久,宣传密度高,开通时间也曾引发市场不断猜测,一拖再拖,可谓吊足了胃口。市场分析也有认为,按照股市的规律,利好兑现即是利空,正式开通后的深港通效果恐怕将不及沪港通。也有观点认为,深港通开通时机不佳,外围大选、公投等诸多政治事件不确定风险,加大黑天鹅事件发生的可能,会对资本市场产生必然的影响。 不过,本周四个交易日里深港通的平稳走势是最有力的回答。 12月5日,深港通开通当日,市场表现并没有太大热情。截至12月5日收市,流入资金累计27.1亿元,占深股通每日限额130亿元的21%。流入香港股市的资金是8.5亿元人民币,占港股通每日限额105亿元的8%。而两年前沪港通开通时,在开始交易的前45分钟,狂热的投资者就用掉了沪股通当日限额的2/3。这说明,深港市场投资者相比两年前已经理性了很多。 其后的三个交易日,深港通下深股通每日额度使用余额比例,分别为85%、86%和86%,并没有出现大幅度变化,表明市场参与者心态比较平稳,在持续参与,也显示出深圳市场一定的粘性。另外,从深股通与沪股通同期每日额度使用余额比例对比来看,深股通每日余额比例明显低于沪股通相关数据至少9个百分点以上,表明深股通有望持续散发其魅力。 这其中不可不提深港通下深股通标的股票设置的新意。深港通下的深股通,允许全球投资者交易在深交所挂牌的881支股票,覆盖七成深市A股市值,除了符合条件的“深证成份指数”成份股499只,还有“中小创新指数”成份股有377只,以及深港A+H股17只,凸显出鲜明的创业创新特色,也与深交所支持创新、培育实体经济的特点一脉相承。从行业属性看,深港通下深股通,标的股票聚集了信息技术、可选消费、医药卫生和电信业务等新兴行业。其中,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有190家纳入了深股通标的,占到标的股票总市值的21.30%,是深股通第一大行业;文化传媒、旅游休闲、时尚创意、智能家居等140家消费类公司纳入深股通标的,代表着中国消费升级方向,占到标的股票总市值的17.77%;还有美的集团、比亚迪、云南白药、光线传媒等一些行业翘楚,显示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相比沪港通下沪股通标的中的大银行和能源大国企,深港通下深股通标的公司更多来自快速成长的民营企业,成就了无数造富神话,因而对投资者更有吸引力。 根据相关公司2016年第三季度报告数据,纳入深股通标的股票的上市公司该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平均为13.37%,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平均为16.13%,高成长性公司使深市A股市场整体呈现出勃勃生机。深港通的开通为境外投资者提供独特的资产类别,为各国投资者参与中国经济提供新的机会,同时也为创业创新企业对接国际资本提供了广阔平台。长远来看,通过深港通流向内地的北向资金会迎来缓慢增长。